《家书里的新中国》读后
作者: 刘光红2024年10月,《家书里的新中国》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用心用情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征集的8万余封家书中,精选了38封写于1948—1952年的家书。
书中一张张相片、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仿佛把我带回那刻骨铭心、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一封封有温度、有力量、有精神的家书,让人泪流满面、心潮澎湃、砥砺前行,字里行间浓烈的情感扑面而来。
家书里的信仰与情怀
我们在家书里读到了信仰与情怀、信念与信心、真理与忠诚。如,1949年6月13日在咸阳阻击战中牺牲的郭天栋烈士,在战前致父母亲却没有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中写道:“儿虽没入党,而〔但〕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今日站在革命队〈伍〉里,一定非把敌人消灭完,牺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致表舅向三立的信中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郭天栋、江竹筠、毛岸英等无数革命烈士和革命者认清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坚定跟党走,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家书里的思念与牵挂
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也思念恋人、牵挂爱人,可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大多数人的幸福,很多革命者舍去了与亲人、爱人团聚的机会,甚至失去了生命。
1949年5月17日,正在桂林广西大学读书的张焕光在致女友陈素秋的信中说:“秋儿:你定很想念我,而且要我早一点回穗(广州的简称)见你,来温暖你的生活,来慰藉你冰冷的心灵,借爱的热力来解救你所爱的痛苦……时局虽然如是,你还是不要放弃你的学习,不要养成一种惰性吧!你以充实自己来迎接光明的时代……”1951年4月、9月,革命者鹿鸣坤与既是战友又是恋人的朱锦翔互通了家书,朱锦翔在致鹿鸣坤的信中说:“为了将来的幸福,为了以政治为基础的感情建筑更巩固,在目前,我们只有各奔前程,待胜利重归,那种情景何等愉快。”鹿鸣坤在致朱锦翔的信中说:“这次我们都去锻炼,你是在战争环境锻炼,我是在空战当中锻炼,你望我当英雄,我望你争取入党成范。”关爱之心、相思之苦、离别之痛,化成文字,穿越时空。
家书里的深情与温度
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姊妹情,血脉相连,骨肉相亲。但革命者胸怀国家与人民,他们把家人装在了心底。
早年参加革命的钟敬之12年没跟母亲联系,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担任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的他抽暇给在老家的母亲写信说:“和母亲是一定要见面的,那时候,或者是我回家去,或者是请母亲来上海。”1950年1月21日,担任内务部长的谢觉哉在致儿子谢子谷、谢廉伯的家书中说:“打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1950年2月2日,在四川省纳溪县下乡参加征粮剿匪战斗中牺牲的李骝先烈士致哥哥的家书中写道:“希望你去〔取〕消旧意识、旧作风,努力工作,争取入党,做一个最新式的布尔什维克。”质朴的语言、纯洁的情感、无声的至爱,读来令人动容,触及灵魂。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捧读这一封封既浸满岁月沧桑又饱含深情的家书,会让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真正积聚起向善向上向美的能量。
作者系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