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 康敏 任田田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养料,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任俊华教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于2023年10月正式出版,这一著作的出版,为广大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材料。

任俊华教授是中央党校哲学部战略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哲学、伦理学、战略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硕博士班、领导干部主体班的多年执教中,他一直在思考,以什么样的形式让读者易于接受和掌握传统文化。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选出文化精华的代表作,并取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何为“要义”?即核心、精髓、关键。全书囊括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时期的历代经典文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全书兼具可读性和学理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注解和评析,详细诠释了其经典内容,即便没有古文功底的人,也能轻松阅读。

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宝库,领导干部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进一步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可以用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个人道德养成方面,《周易》的《大象传》讲述了君子修养品德的方法,“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在《大学》中,进一步明确了家国一体社会中道德养成的步骤和方法,君子从“正心修身”到“修身齐家”,最后到“齐家治国”。在《中庸》中,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在经济领域,中国历史上主张以充裕人民物质财富作为安邦治国的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一书中,《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明确了治国的重要方法。《孟子》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等思想,深刻阐释了民富与治国的内在关联。在政治领域,该书收录了《论语》中“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治理人民。《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强调在领导过程中应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进行过度干预。在《贞观政要》中,通过讲述房玄龄的事例揭示重视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在选人用人标准上,孟子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在社会领域,《尚书》中的“协和万邦”揭示了古代社会内部、邦国之间的交往原则。新时代要保持协和万邦、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原则。在生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涵盖了《论语》中的“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教育,《庄子》的“万物不伤”的生态保护观念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董仲舒“天、地、人”和谐的“理想生态社会”,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引。

鉴古而知今,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丰富思想智慧,对于当今领导干部个人品德养成、工作本领提升、治理经验丰富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部著作值得仔细咀嚼,不断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战略智慧。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