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克金奖作品研究
作者: 丛珺
在儿童启蒙阅读阶段,绘本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世界上有专为绘本设立的图书奖项,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凯迪克奖、英国的凯特·格林纳威奖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童书奖。从1938—2022年,凯迪克奖已经走过了84个年头,它的脚步还将继续。在凯迪克金奖作品中,有三部是与中国有关的作品,1939年的《美丽》(Mei Li)、1990年的《狼婆婆》(Lon Po Po: A Red-Riding Hood Story from China)和2022年的《西洋菜》(Watercress),目前国内已经引进了50多本凯迪克金奖作品。
凯迪克奖概况
凯迪克奖的创立。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协会之一,也是美国图书馆界的专业组织。1937年,纽伯瑞奖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梅彻尔(Frederic G.Melcher)以英国插画家伦道夫·凯迪克的名字设立了凯迪克奖,用以奖励优秀的绘图者。1938年,ALA颁发了第一届凯迪克奖。
凯迪克全名是伦道夫·凯迪克,1846年出生于英格兰。当时的英国社会乃至欧洲,是以浪漫主义为主流的绘画风格,色彩浓重,对比强烈,凯迪克则是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现实,看似寥寥几笔的勾勒,却生动有趣,在当时的绘画风格里独树一帜。凯迪克十分擅长为文章配图,他常常探索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有了他的配图,文字故事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很多报纸和杂志找凯迪克约画,包括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伦敦社会》杂志。1878年,由凯迪克配画的《杰克盖了所大房子》(House that Jack Built)和《吉平趣事》(The Diverting History of John Gilpin)两本书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他的经典代表作。
1886年,年仅40岁的凯迪克病逝在美国,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专心为儿童图画书作画。凯迪克在当时儿童读物领域的尝试具有先驱性,对19世纪的欧美插画风格和儿童图画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0世纪美国知名儿童图画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说:“凯迪克的创作预示着现代图画书的开始。”因此,凯迪克也被称为“现代图画书之父”。
凯迪克奖评委会由15位评委组成,其中8位由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儿童工作协会(ALSC)全体成员选出,剩余7位,其中包括一位评委会主席,由图书馆儿童工作协会主席指定,且评委会和媒体评审团成员均不能是该协会成员。凯迪克大奖的评委挑选以及评选规则、过程非常严格严密,避免评选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以确保奖项的公正性及权威性。
凯迪克奖的奖项。每年一月,美国图书馆协会从上一年度出版的几万本儿童图画书中评选出一名金奖和若干名银奖(银奖数量不固定),授予插画作者金质奖章或银质奖章。凯迪克金奖和银奖只是国内的习惯性叫法,“金奖”的官方名称为:The Caldecott Medal(凯迪克荣誉勋章奖),“银奖”的官方名称为:Caldecott Honor Books(凯迪克荣誉图书奖)。
凯迪克金奖的作者群体
凯迪克奖虽然被赋予绘本界的奥斯卡,但它却是区域性的。凯迪克奖获奖者必须是美国公民或者居民,其作品必须是艺术家的原创,且作品在上一年度出版。绘本大部分是图文分离的,插画作者和文字作者非同一人,凯迪克奖评选最强调的是插图,而不是小说或文本内容。当两个作者共同创作了一部作品时,两人共同获奖。虽说获奖者必须是美国公民,但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自由的国家,很多作者是移民或是移民的后代。因此,获奖作品的内容涉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各种故事,有中国的、俄罗斯的、日本的、德国的、非洲的、印第安人的故事。
凯迪克奖主要奖励“以最杰出的艺术表现及图像诠释完成的儿童图画书”,评审标准包含图画的艺术技巧,以儿童读者为诉求对象,及图像诠释能力(即以图像诠释主题、概念、情节、角色和情绪氛围等)。凯迪克奖对儿童文学的贡献,是肯定了绘本的艺术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座文学结合艺术的宝库,库中藏书不论题材或艺术风格都非常多元,足以让任何寻宝的儿童满载而归。
通过对84届凯迪克金奖得主的梳理,能从中窥见插画师这一职业在儿童文学方面的贡献,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插画作者。
第一位是玛西亚·布朗(Marcia Brown),美国著名的童书作家、插画家,她获得了9次凯迪克奖,其中3次是金奖,6次是银奖,是目前获得凯迪克奖最多的插画师,也是获得凯迪克金奖最多的插画师之一。玛西亚·布朗一生创作了30多本童书,获得金奖的分别是1955年《灰姑娘》(Cinderella,or the Little Glass Slipper)、1962年《从前有只老鼠》(Once a Mouse)、1983年《影子》(Shadow),从1950年到1955年连续六年获得凯迪克奖,这段时间成为她插画事业的巅峰,也留下了诸多优质的绘本。
第二位是大卫·威斯纳(David Wiesner),他获得了6次凯迪克奖,3次是金奖,3次是银奖。金奖作品分别为1992年《星期二》(Tuesday)、2002年《三只小猪》(The Three Pigs)、2007年《海底的秘密》(Flotsam)。大卫·威斯纳以无字书闻名,擅于在书上导演无声电影,着迷于创造连续的场景和情节。无字图画书的魅力在于,它既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解读能力,这些远不是只靠眼睛就能抵达的。威斯纳说他所创作的这些图画书,都是小时候梦想过的事情。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威斯纳带我们去过云朵上面、探索过海底世界、尝试过从天而降、也经历过奇幻飞行,甚至还从书里跑出来过,大胆奔放不着边际。
第三位是罗伯特·麦克洛斯基(Robert Mc Closkey),1942年《给鸭子让路》(Make Way for Ducklings)为他博得凯迪克金奖,后来的《美好时光》(Time of Wonder)又为他博得了1958年凯迪克金奖。
第四位是诺尼·霍格罗金(Nonny Hogrogian),亚美尼亚裔美国人,杰出的作家、画家、设计师,以童书而闻名。1966年,凭《还能挤下一个人》(Always Room for One More)获得凯迪克金奖,并被美国图书馆协会评为“年度卓越童书”;1972年,根据亚美尼亚故事改编的《晴朗的一天》(One Fine Day)再度获得凯迪克金奖。
第五位是狄龙夫妇(Leo & Diane Dillon),他们共同创作了大量童书和插画。夫妻俩非常罕见地连续两年获得凯迪克金奖:1976年《蚊子为什么在耳边嗡嗡》(Why Mosquitoes Buzz in People's Ears);1977年《从阿善提到祖鲁:非洲故事》(Ashanti to Zulu: African Traditions),以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介绍了26个非洲土著的风土人情。
第六位是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Chris Van Allsburg),他是美国最有才华的图画书大师之一。他善于用文字引导读者,也善于运用细腻的画面和变幻的光影营造谜一样的超现实氛围。在他的书中,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烘托出亦真亦幻的气氛,带给读者无尽遐想。《魔法师的奇幻花园》1980年获凯迪克银奖,《勇敢者的游戏》(Jumanji)1982年获凯迪克金奖,《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1986年获凯迪克金奖。
能够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者大部分是非常出色的绘画艺术家,很多金奖作者在其他年份也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银奖,这不仅仅是实力的象征,也证明了他们对童书插画的投入。马克·西蒙特从1950年第一次获凯迪克银奖到2002年最后一次获凯迪克银奖,整整52年;玛西亚·布朗从1948年第一次获凯迪克银奖到1983年获得凯迪克金奖,延续了35年。他们几乎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童书插画。
凯迪克金奖的作品特点
凯迪克将图画和文字巧妙结合,开创了图文互动的先河,文字无法说明的,用图画来表达;图画无法呈现的,用文字来说明。凯迪克奖沿袭了凯迪克的精髓,评选以儿童的理解力为前提,以图表意。凯迪克奖入选的图画书不以“教条主义”和“迎合市场流行”为目的,而是更注重绘本本身的艺术表达,以儿童为本位,符合儿童的心理与情绪的表达,以儿童视角、理解力、审美情趣为创作依据。《野兽家园》(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我可以带一个朋友吗?》(May I Bring a Friend?)都是表现儿童和动物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寓教于乐,不断启发儿童的想象力,留给儿童充足的思考空间,这种审美视觉更加符合儿童的生理成长。凯迪克奖可能是美国最权威的绘本奖项,所有获奖的作品可以理解为图画书中的精品。
一是历史传唱的根源。有些读者在读完部分凯迪克获奖童书后,感觉内容平平,无论绘画还是文字都没有什么新意,缺乏美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译本的缘故,在引进版权后,由于出版社的翻译力量没有跟上,造成童书文字的翻译比较生硬,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凯迪克获奖童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它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根源,那就是童谣。凯迪克童书的文章犹如我们的唐诗宋词一样,是有韵律节奏的,是可以唱出来的。由于中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改变了这个韵律,使得文章看起来比较索然乏味。一本童书,在读的过程中还能吟唱,对于儿童来讲更易于接受。
《燕子之歌》(Song of the Swallows)、《鼓手霍夫》(Drummer Hoff)、《还能挤下一个人》(Always Room for One More)、《野马之歌》(The Girl Who Loved Wild Horses)、《公鸡和狐狸》(Chanticleer and the Fox)等都是可唱的,它们大部分来源于民歌,《青蛙娶亲记》(Frog Went A-Courtin')的作者约翰·兰斯塔夫更是音乐人出身,在文章末尾还附上了乐谱。
二是很多作品是成系列或成套的,而获金奖的只是其中一本。《玛德琳的狗狗救星》(Madeline's Rescue)是“玛德琳”系列中的一本,第一本《玛德琳》在1940年获得了凯迪克银奖,1954年《玛德琳的狗狗救星》获得了凯迪克金奖。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大胆、自由而又无拘无束的画风尽显童真,让孩子们有了一种亲近感。图中的建筑也都取材于实景,让孩子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1958年获金奖的《美好时光》是“海边三部曲”(《小塞尔采蓝莓》《海边的早晨》《美好时光》)的终结篇,海边三部曲是麦克洛斯基根据自己的真实故事创作的绘本,人物、地点、情节都是真实的,可以说是作者为孩子创作的真实绘本,就是这种简单真实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小塞尔采蓝莓》《海边的早晨》也都获得了凯迪克银奖。
三是紧跟时代步伐,在历史和现实中讲述演变和发展。1943年获金奖的《小房子》(The Little House)就是通过一所小房子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小房子一直没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流动,小房子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房子》的故事情节依旧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上演着。2004年的《高空走索人》(The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更是用纪实的方式讲述了已经毁掉的双子塔。
四是爱的传递。在凯迪克金奖作品中,很多作品是讲述动物的,如《让路给鸭子》通过对鸭子的关爱来展现人类的爱和善举,作者能把鸭子画得栩栩如生,源于他对动物的细心观察,为了创作,他特意在浴缸里养鸭子便于观察。通过对野鸭的爱护,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关爱的洗礼。《诺亚方舟》(Noah's Ark)改编自圣经故事,彼得·史比尔通过色彩清丽、线条流畅、细节丰富的画风,展现了挪亚一家人对动物细心的照护,如何带领一群动物度过浩劫。最后在出现彩虹的天地下,重新展开新生命。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文字,只有近70幅充满生命跃动的插画,画面场面宏大却又细节突出,用丰富的颜色和惊人的细节传达出他对一个喜乐和平天地的向往,成为诺亚方舟的经典之作。《我可以带一个朋友吗?》讲述了国王和王后邀请小主人公来做客,小主人公每次都带不同的朋友一起来参加,不但讲了各种动物的习性,而且从中也带出了国王和王后的仁爱和尊重,向孩子们表述人和动物其乐融融的爱意。
作者单位:方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