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作品的主题出版探析
作者: 杨进刚
《国运之河:中国古运河的前世今生》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作者诸荣会是一位我熟悉的散文家,一二十年前,我曾有幸编辑过他的多部散文集。但《国运之河:中国古运河的前世今生》较之于以往的散文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自有其新意,可以说是创意满满。
书名“国运之河”,一语双关,即国家战略运输、国之命运所系,而如此“之河”,多数读者或许会首先想到大运河,这实际上便在看似不经意间对该书的题材范围作了一个界定。但如果该书叙写对象真的只是大运河,那么其便是一部“专著”了,哪怕是用散文来叙写的,也可将其归为“长篇散文”,我也没有必要为其杜撰一个“散文书”的概念。事实上,中国有着战略意义的古运河绝不只有大运河,与我们国家命运紧密相系的古运河更不只有大运河,还有一般读者都耳熟能详、有所了解的邗沟、鸿沟、灵渠等,以及一般读者并不太了解,甚至闻所未闻的胥河、漕渠、相思埭,等等。《国运之河:中国古运河的前世今生》将它们如数家珍,一条一条、一篇一篇依次写将下来,多数一河一篇;而读者一篇篇读下来,很容易读出作者的用心:一是努力厘清中国所有古运河的前世今生,二是在厘清中国古运河的前世今生的同时,努力探寻着一条条中国古运河航运之外的意义。而这两点,又正好切合了书名中“国运”之双关语义,即对本书的题材范围和主题作了很好的界定和明确。这样一部选题讲究、结构浑成、题材集中、主题明确的作品,我相信,绝不同于一般散文集的零打碎敲的写作和集腋成裘成书,而一定是经过作者充分准备、总体构思、精心策划、集中写作才完成的。所以,我认为,这样一部不同于众多散文集的散文作品,或许称其为“散文书”更为确切。
当然,一般散文集也可以有一个大体的题材视域和主题取向,如鲁迅《朝花夕拾》之“朝花”“夕拾”、余秋雨《文化苦旅》之“文化”“苦旅”等,然终究只是“大体”而已,远不及《国运之河》这样“具体”;再则,即使像《朝花夕拾》《文化苦旅》这样的散文集中的作品,不但作者“写”它们时并非一时一地,且写作的缘起、目的和要表达的主题往往也各不相同,而且内容上也多数并不存在太大关系,只是在“编”散文集时,出于上面所说的“大体”目的而辑于一起而已。再看《国运之河:中国古运河的前世今生》从开篇写胥河之《寻找母亲河》到倒数第二篇写大运河之《隐喻和悖论》,初看其编排顺序为所写各条运河的开凿时间前后,但并非尽然,其中也有作者的匠心,这匠心在读者读完最后一篇《“通江”与“达海”》后便可恍然:其一,暗示了大运河并非一夜凿成,此如同“罗马并非一夜建成”“万里长城并非一夜筑成”一样,要认识大运河,就不能不了解中国所有古运河的前世今生;其二,一部中国古运河史,竟也是我们这个大陆型农业国度,不断寻求“通江达海”的奋斗史。而这对于全书主题的表达无疑具有一种强化作用。所以,该书虽是一部散文作品,但称其为散文集并不准确,同时也不能说它是“长篇散文”。
《国运之河:中国古运河的前世今生》是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推出的“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之一。近年来,入选各级主题出版“重点项目”的作品多为专著类和长篇类作品,这是因为这些作品“主题”性强;而一般的出版对象(如散文类、合集类)通过努力,是否也能使之主题集中而鲜明,即成为真正的“主题出版物”呢?我以为答案是肯定的。该书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探索,或许可以给今后的“主题出版”提供有益借鉴。
首先,作家在写作这些合集类作品时,要有“工程项目”意识。就该书作者诸荣会先生而言,是当今一位具有“工程项目”意识的散文家,十多年前,我曾做过他的两部散文集的责任编辑,那时,其创作的“工程项目”意识已可见端倪,在该书上就表现得更加成熟了。
其次,在出版技术方面,散文集如何做成更能让读者接受、也更符合“主题出版”形式的“散文书”模样呢?为此,该书对散文作品的书籍风格和版面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众所周知,当今散文出版,一般都追求小、巧、素、雅的风格,版面一般都是纯文字,而《国运之河:中国古运河的前世今生》在这方面似乎正好相反,其突破不可谓不大胆:一是增加了大量插图,这些插图除了实地照片外,更有大量示意地图,且这些图片所插文字的位置,编辑的安排可谓精心。例如,书中第72页,一页两图,上图是《肥西县志》上的“曹操河示意图”,下图与之对照的是该处当今实际卫星地图截图,两相对比,再读本页文字,“今天我们看到的鸡鸣山下的“烂尾工程”遗迹,或许就是当年这样留下的吧?因此,将军岭下的这段被当地人称作‘曹操河’的运河工程遗迹,十有八九是杜佑留下的,而非曹操留下的,而它被称为‘曹操河’,实在是张冠李戴,不,准确地说是‘杜冠曹戴’”,相信读者定会心有戚戚。因此,该页增加插图,不但只是为了图文并茂,更为了图文互证。二是以插图的最大化而合效果的最优化(实地照片更漂亮,地图图注字迹更清晰),即将图片出血排版,而且将书开本尽量加大,同时又采用彩色印刷。这毫无疑问会增加一些出版成本,但之于读者阅读效果的优化,是很值得的。
作者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