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历史深处的书香

作者: 张家鸿

品味历史深处的书香 0

《沽上琅嬛:天津藏书楼和藏书家》是津门学者王振良关于天津藏书家研究文章的合集。若要探究本书的写作缘由,可以借助作者《后记》中说过的话:“本书就是以这些建筑为依托,梳理了24个天津近代藏书家(家族)故实,希望凭借这一方窗口,深化学界对天津藏书文化乃至天津城市文化的认知。”对于读者来讲,借此一窥天津文化的同时,更可见识乱世中藏书家的性情与情操。

此书虽非史著,却勾勒出一条穿越历史风烟的书香之河。藏书家种种与书籍相关的行止,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流淌的重要支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物质财富,让津门藏书家比一般民众更有可能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为文化传播作出自觉或不自觉的贡献。笔者视之为历史暗夜中的一道光,虽不璀璨,也不急于一时的夺目,却不论时势如何动荡,向来不曾熄灭。窗外炮声隆隆,民生凋敝,灯下却苦读深思,孜孜不倦。这种内外情境迥然有异的对比,真是值得再三品味。

津门藏书家之痴,是书中不断重现的画面。严修一生手不释卷,无论是工作之余,还是旅途行次,都在与书的耳鬓厮磨中度过。其日记中载记有他教育儿子的话:“吾有三课:枕课、辫课、车课,各以一书为程。积日累月,所得甚多。”陶湘更是痴书的典范,刊刻之书纸张洁白如玉,用墨犹如点漆,字体清秀悦目,装订整齐端方。他还特别讲究装帧,书籍稍有破碎,就要寻觅良工修补,由此为中国藏书史留下“陶刻”“陶装”“陶氏书套”三个专有名词。在陶湘眼中,书籍胜过人间一切凡物,它是美的代名词。人固有一痴,可以不被个人天地局限。达至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层面,许多津门藏书家都做到了。

一生藏书总量不下40万册的卢靖,聚书不追捧孤本秘籍,所藏求的是实用——不仅为了自己实用,更是为了民众实用。他积极刻印图书,让其化身千百,流传四方。他认为办图书馆与办学校同样重要,先后捐建了天津和保定直隶图书馆、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北京私立木斋图书馆等。1950年至1952年,翁之憙分五批将珍善本古籍3779册捐给北京图书馆,其中包括南宋淳祐刻本《论语集说》、南宋咸淳元年刻元递修本《说苑》、南宋中期刻本《本草衍义》和《昌黎先生文集》。留在江苏常熟的翁氏藏书,大部分捐给南京图书馆,小部分捐给常熟市图书馆。任凤苞酷好藏志,其天春园所庋方志数量私家第一。然而他从未将珍藏视为己有,经常借给各地图书馆、方志学家,而且允许传抄乃至翻印。他们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国家,为民众。他们起初藏书多源于个人志趣,可最终又都归入民族文化传续的主流之中。中华文脉畅达不断,文化薪火世代承传,少不了藏书家在乱世中和乱世后的大义之举。

王振良在书中也偶有闲笔,勾勒出藏书家聚书散书之外的日常。1939年,陈一甫与人组织天津保婴会,收养水灾中的弃婴。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活却是非常简朴,日常饮食以素为主,常吃棒子面,被亲友戏称为“棒子面陈”。每日晚上八点,他还关电闸,逼全家早睡早起,可谓节俭到极致。这种日常生活情景,看似与藏书无关,实则是人生多面之一。陈一甫于己节俭,于藏书和慈善却一掷千金,既是鲜明的反差,也是一体两面,互相映衬与成全。这些文字看似闲笔,却并非可有可无,至少让藏书家的性情更有感染力。

藏书楼是藏书家的精神堡垒,藏书家是藏书楼的灵魂支柱。这是王振良在写作中一而再再而三呈现出的美好,二者互相成全,互相倚靠,值得今人反复品鉴。今人不必亦无需羡慕藏书楼的宽敞高大,而应佩服藏书家搜罗、刊刻书籍的热情。当然,这份热情在王振良的笔下,并没有花费过多笔墨,他只是提供时间、书目、数量等实在数据,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津门藏书家,生存尚且不易,藏书并风雅随身更是难得。这是动乱岁月里的斯文几缕,经由作者冷静之笔勾勒出来,着实是一道回味无穷、值得观览的风景。

这风景是文字连贯而成的,也是一栋栋建筑拼接而成的——斯人已逝,斯楼仍在。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这些藏书楼有的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已成为历史风貌建筑。它们至今矗立在津门大地上,虽然默默无语,却又仿佛在诉说纷繁的历史往事。今人驻足其间,用心聆听,用眼探看,实在是极有必要的。现代人活得往往精神苍白,内心虚无,是否就因为少了这么一块精神绿洲?绿洲无需宏阔,即便只是狭窄的角落,摆放几册心爱的书籍,那也是休憩的港湾、心安的居所。

在动荡时局面前,人之浮沉全然不由己。藏书家已逝,可藏书仍在,故书比人长寿。既如此,书比人也就更加命运多舛,更有值得不断言说的空间。藏书由藏书家做主,散书多是身后之事。李盛铎居平津时,常到琉璃厂访书,“清末民初风云变幻,私家珍藏流入厂肆,曲阜孔氏、商丘宋氏、意园盛氏、聊城杨氏、宁波范氏、巴陵方氏之书,李盛铎都有所收获”。李家收了杨家的书,可李家的书又被别家收走,而别家的书亦不能代代相传,又有着新的迁徙与流离。梳理天津藏书家的生平,不难瞥见中国近代史的滚滚洪流。换言之,王振良著作之取材,乃是近代史的一个片段,也是一个视角。读沽上藏书家,也是读天津近代史,这历史深处的书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