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吉光片羽的温度叙事
作者: 贞霈
《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一书于2022年12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年过七旬的作者李建平用四秩芳华酝酿出的一部札记性随笔。
李建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抗战文化研究学者,代表作有《广西抗战文化史》《中国西部抗战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桂林抗战艺术史》《桂林抗战文艺概观》(独著)等,主编的集刊《抗战文化研究》,为两岸三地范围内创刊早、影响大、连续性强、具有代表性的抗战史料、文化研究类刊物。
《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共选录了作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以来关注的70位文化人,70种签名本的故事。珍藏的签名本如剧作家欧阳予倩历史剧作《忠王李秀成》,诗人臧克家文艺评论集《学诗断想》,评论家许觉民《当代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当代中国作家百人卷》,广西作家陆地中短篇小说选《浪漫的诱惑》等。签名本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15个地点进行划分,并附上了许多珍贵的合影、书影、签名照、报道版面。众多史料集于一书,具有近代文学、文艺学、史料学的独特价值。
寻找·史料
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文本一经创作完成,便有了独立生命,而不再从属于作者。一部札记性随笔的最大优势之一,便在于当“作者”作为叙述主体时,这类形式的作品往往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作者与作品的天然联系,以及作者对作品的解释优势。尤其是当这70篇作品被以第一人称叙述为札记时,更散发着作者与原著者的独特魅力。
笔者的导师力之先生曾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的文艺理论巨匠敏泽老先生,晚年时曾想写本关于中国现当代学林之种种的书,然而随着敏老的溘然长逝,许多珍贵的史料也随之永远地埋没于历史中了。”这是现当代学林的一大憾事,也是一大损失。
李建平作为一个抗战文化研究的名家,毫无疑问,他数十年来所珍藏、所积攒的这一幅幅时光洪流中的剪影,加之诸多珍贵的照片、记录,以及与名家往来的信件,确保《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史料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如李建平就《广西日报·南方》的发刊词与著名诗人艾青的往来信件,以大陆首部端木蕻良研究专著作者身份与端木先生的合影,与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名家、百岁老人魏华龄的往来信件、贺卡等,大部分影像图片为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
史料可以有许多呈现方式,而以一部札记性随笔的形式面世,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考量——对“故事”的重视。很显然,《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在原生规划,即非一部纯文学或史料学作品,它虽然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史料性,却不能将其简单地与某一文学作品或史料作对比。对于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作者叙述的故事,也有作者自己的故事。
寻找·故事
《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让笔者感触颇深的故事很多。一则是作者在2013年末接受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签名本时,不由地说出了自己心中藏了很久的一个写作“秘密”:“我告诉吴先生,我会在退休后空闲一点时写一本围绕签名本与文化名人交往的札记性小书。我说,‘我会记录您的大著和我们相识的一些故事’。”这个小故事谈到了本书的创作缘起。而作者在《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一书《自序》中却明确表示,收藏名家签名本的想法可以追述至1982年。这萌生于40年前的想法在作者的心底翻腾、孕育,而作者向素来敬重的学术前辈吐露心声,与作者平日从事社科研究的风尚可谓一以贯之:诚——无蹈虚语;慎——无姑妄言。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前辈,还是对作者自己,这本《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既是一份厚重的承诺,也是一份40载的觉悟。
另一则是解读中国抗战文化研究先驱章绍嗣先生签名本《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的故事。“八年抗战”的说法是以中国近代史学界为学术主导,长期以来被全国人民所广泛接受的观点,而章先生力排众议,坚持在《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中首次提出“十四年抗战”之说。在20年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方进入学术界话语体系,直至近年,“十四年抗战”方迅速且全面地取代“八年抗战”。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在我国历史时期的认定史上,终于具有了一个更切实、更权威的认定。
作者在梳理了章先生在抗战文化研究领域毕生履历、创获的基础上,以两点表现突出了章先生在该领域的学术高度:其一,首次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观点;其二,秉持尊重历史的观点,力求最大限度地、真实地记录各个战场、不同战区、各类抗战力量的存续与贡献。这两点创获,不仅充分反映出了章先生在中国抗战文化及史料研究领域中勇于进行观点创新,更关键的是,这些创获代表着中国学术界对抗战研究全面深化系统认知,全面细化研究要素,全面革新研究观念——这三项至关重要的底层架构工作,几乎在同一时间突破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章先生已于2017年4月驾鹤西归,他已来不及看到“十四年抗战”之说在今天的确立和认可,但他的风尚将永远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及科学家以更敬畏的姿态仰望苍穹,追星逐月!
寻找·自己
如果说创作追求“无我”,那么阅读,很大程度上须追求“有我”。
自近代以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文艺批评之一。在不少受众的认知中,它所提出的“无我之境”似乎就是比“有我之境”要好,要高级,要来得艰辛。然而果真如此吗?
在《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中,读者绝不会有代入困难的问题,作者在书写时更乐于将姿态摆得很低,对于渴望分享作者情感体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读者而言,阅读《时光书迹:来自签名本的温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该书既属于作者,也属于读者。作者至少提供了三方面的内容供读者与其交流,他们分别是: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书、感兴趣的事——如果说人、书、事是由作者主导的分享内容,那么“感兴趣”便是由读者主导的阅读触媒。
对笔者个人而言,基于“感兴趣的人”而引发的阅读兴趣,比如唐弢。还记得上学时,力之先生在谈及“文风”问题时就曾以唐弢先生为例,说唐弢先生初入文坛时写的杂文,竟与鲁迅老年最圆熟的杂文笔法仿佛之间,又当时笔名之风尤盛,导致时人竟不能辨,这是近现代文坛上的一桩佳话,也足见唐先生在杂文上的天分与造诣。基于“感兴趣的书”,如有着鲜明的尊“五四”、尊鲁迅、反儒学、反法西斯、反封建思想的《舒芜杂文自选集》。基于“感兴趣的事”,如作者论及他与黄宾堂先生的同窗情谊。在现代人眼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一定“乐”,就算成其“乐”,还得看怎么“乐”,居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接待远方朋友,更是如此。两位文化人相交的感情深浅,多数不是以接待的规格来衡量的,而是以不设防的规格来衡量的。由此,笔者对于黄先生“同学之情是一种缘分,没有功利,甚至,没有代价”一语,深有感触。
作者精心选录的这70个关于人、书、事的故事,它们平和的文字、珍贵的影像,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颇具传奇性的事迹记述,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了许多寻找的兴趣点。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辛勤耕耘的书迹,更可一窥作者数十年来珍藏的片羽吉光。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