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人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者: 薛国安
郭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能文擅书,其文化专著《古琴丛谈》堪称美文,出版十余年来畅销不衰,成为近世以来古琴文化研究和普及的代表性作品。而他2022年6月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广陵散》,则是以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清末民初百多年来的琴人琴事和对古琴文化的种种体悟,填补了以古琴为题材的小说空白,成为新时代文人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与古琴文化交融
《广陵散》写到的琴曲有《四大景》《良宵引》《阳关三叠》等数十首,多处描摹了人物听琴弹琴的感受。这些感受从小说中的人物着笔,仿佛是帮助读者理解琴曲曲意的导引和桨楫,文句之美,用词之精,处处透露出作者深湛的古琴艺术功力和文学修养。
同样,小说中关于琴器,尤其是“旧琴”的品鉴,也体现出古琴文化本身的魅力和作者对古琴文化的稔熟。小说中写到的唐宋明清的旧琴有“梅间雪”“松泉”“鹤鸣”“松涧”“长清”等。在周明为鸿海商场老板鉴定“中和”“南风”两张旧琴时,写道:“旧琴都比新琴好,这个好,主要是指味道对,手感、声音的意思,旧琴与新琴有明显的不同……味道不同了。”小说形容“何如”“卧游”两张旧琴:一则“声音清冽而峻拔,有寒江独钓的意味”;二则“潇洒散淡,一派渔樵问答扣舷独啸的风神”,虽只寥寥数语,却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笔法,写出了旧琴给琴人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乐音体验。
古琴背后的故事
一部好的小说,必须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也好,寥寥数笔也罢,都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必须有足以打动人心的情节,引人入胜,令人击节赞叹。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建,也正是小说《广陵散》令人称奇,一读再读,欲罢不能的魅力所在。
小说是以周明和他同宿舍吹唢呐的同学徐大可为双主角。他们一个来自城市,深爱着古琴,对古琴文化的追求和探索有着清教徒般的虔诚,在古琴学习、研究的路途上踽踽独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自己的坚持和理念;一个来自农村,谙熟人情世故,对人热忱仗义又染有狡黠市侩习气,在音乐创作上极有天赋。他们两个共同推演着一个个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铺展。
因为周明,渐次引出了当代古琴名家陆近春、冯子铭、余以怀、崔道益、齐丹青和他们的前辈大师钟鸿秋、顾传松、唐宗汉,以及大师们的后辈顾焕群、顾焕明、唐遇川;因为徐大可,又渐次引出了他父母徐道公、翠锁,吹唢呐的民间乐人刘大柱和音乐学院的古筝、二胡专业的老师以及鸿海商场老板严重等一干人物。
当代名家陆近春的出场俨然是遗世独立、孤傲高冷的形象,与同是近代古琴名家顾传松弟子冯子铭的“潇洒随意”相比,可谓泾渭分明。然而,经过他的运作,周明毕业后去了演艺集团工作,这说明他并非独处尘世之外,他还是懂得转圜通融的,是所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再后来,当周明浸淫音研所做学术的时候,周明二胡专业的同学、不学无术、追逐名利的季风,竟成了他家的常客,陆近春甚至与季风一道推动音乐学院古琴文化中心成立并一起共事,出任鸿海商场老板严重筹划的古琴比赛的评委,默认了比赛的“潜规则”。但是,在如何处理顾传松馈赠的名琴“梅间雪”的问题上,他没有选择将琴出售给商贾严重,而是将琴送还给顾氏后人,给琴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陆近春的变与不变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琴弟子周明的厚爱和期待,体会到他对古琴“申遗”成功后琴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无奈,也能体会到他年事渐高对清苦寂寞的不安。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深刻领会到,古琴,因为“士人”阶层的消亡而失去了生存、传承的土壤,令人叹息:“琴者”不再,古琴不“古”!
在陆近春落寞的同时,近代名琴家唐宗汉的后人唐遇川和鸿海商场老板严重,以及“潇洒随意”的冯子铭等,倒是成为琴坛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唐遇川和严重是小说中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对他们的圆熟、世故、精明、算计,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多有所本,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达者自知矣。
然而,小说《广陵散》的高妙,还在于周明、徐大可这样生活在当代的双主角之外,另有隐匿的双主角;当代生活情节的铺展之外,另有隐匿的情节在潜滋暗长!相比于隐匿的主角,周明、徐大可及小说中其他重要人物其实都是配角,而隐匿的情节则如山间流水,若隐若现,煞是令人着迷。
顾传松先生两公子顾焕群、顾焕明跟周明一样,“都迷钟先生”。周明游学访琴与他们初次相识,话题就离不开钟先生,小说用了很大的篇幅。他们又各自分析总结钟先生取得匪夷所思的艺术成就的原因,周明从四个方面做了分析;而顾焕群则认为“钟先生琴艺高,是因为他人格高,修养高,技术高”。他们的交流,使钟鸿秋的人物形象渐渐地呈现出来,有了大致的轮廓。
《明子日志》,独特的审美意蕴,揭秘所有的梗
随着《明子日志》的出现,生活在当代的主角周明、徐大可开启了对另一个隐匿主角“明子”精神和人生的跨越时空的探寻之旅,现代生活的情节与隐匿的情节开始交汇。
《明子日志》共19册,从“甲子年春三月十八日,明子和大钟学琴”开始,到“慈母不在,叶子亦殁。今大庄又焚书碎琴,怆然赴死。余四顾茫然,生无可恋。琴遗赠秋儿,冀其孑然之身聊得依偎”结束,历时有18年之久。其内容“并非都是文句,其间杂有图画和散字,还有一些古人的诗作”,而“表述也往往是散碎跳跃的,很难见出完整的生活过程”,《明子日志》中有明子自己创作、被周明称之为“无题”的、并为之魂牵梦绕的十九段琴谱,“散见于各个时段”。
(周明)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发现自己进入了一次漫长的旅程,并越来越多地在这种旅程中“看见”明子,也看见自己,有一种与挚友同行同在的感觉。
世人知道,钟鸿秋“从悟远和尚习琴后,琴风大变”。而《明子日志》中提到“明子与悟远的关系”,原来悟远是明子恩师大钟和尚的挚交。钟鸿秋平生用琴只是“大自在”和“长清”,周明从《明子日志》中得知,“长清”的主人原是“大庄”。而传奇故事“琴僧一夜弦如泣,艺妓坟头秋月悲”又仿佛与明子有着某种联系。
终于,仿佛是命运安排,在拍卖会上,周明以极低的价格拍到明子师父大钟和尚手斫的题有“伐桐岭上,醉渔滩头,月印江心,相望高秋”的混沌琴“醉渔”和题有“盘泥藏酒,捧雪得泉,心心相依,根根相连”的蕉叶琴“竹心”。
终于,徐大可帮助周明厘清了《明子日志》中“大庄”“叶子”“明子”和“秋儿”的关系,原来“秋儿”竟是日后琴坛翘楚钟鸿秋!而日志最后记述的“琴遗赠秋儿”的那张琴,原来就是“长清”!——《明子日志》原是“大庄”“叶子”“明子”三人“全部的生命史和心灵史”!
《明子日志》是小说《广陵散》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的奇特安排,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小说题材的时代性、人文性;而明暗两条情节线索,也体现了古琴文化的嬗递、民间文脉的传承。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钟鸿秋,就不必有小说《广陵散》;而没有《明子日志》和“明子”,就没有钟鸿秋这个人物产生的历史和文化逻辑。钱旭初曾经评述说:“郭平小说在叙事上具有从经验叙事进入到精神叙事,从文本叙事进入到意象叙事的特征。”
必须要说的是,也正因为《明子日志》的出现,小说的语言更具魅力。《明子日志》中文言、律诗、古风的娴熟运用,与小说中民间歌谣、流行歌词,以及旧琴的琴铭、题款交相辉映,使小说具有了传统文人小说“文备众体”的语言风格,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
作者系古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