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作者: 鲍金龙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实践征程中的历史凝结,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具有深化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教育作用、拓展经济价值等多维功能特质,并以其承载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人文情感、共同精神追求、共同价值底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实践路径。因此,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用红色基因凝心聚力,进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赋能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底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1-004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5.01.00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浴血奋战、团结奋斗的非凡实践征程中淬炼出的历史凝结,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精神风范、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融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并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保护好、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共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意识、铸牢中华民族“三个离不开”的协作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四个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五个认同”的高度团结意识。当前,亟待挖掘诠释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和赋能作用,有形有感有效地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蕴含着各族儿女共同历史记忆和深刻情感体验,反映着有效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机理。

(一)主体赋能

作为承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实践,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赋予全体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夯实红色文化根基,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红色文化体现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向往,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红色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优良品格,还是凝聚国家认同和全民族共识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内容赋能

赓续红色血脉离不开红色文化资源的支撑。红色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强调团结、奉献、奋斗、创新,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进一步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强调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这使得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仍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和重要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活教材”内容,立足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拓宽红色文化资源挖掘范围,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深度,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实现红色文化表达形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形象生动地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红色的故事,在多元整合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从而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文创等产业布局,为文旅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要把红色文化作为涵养初心、滋养灵魂的营养剂,将红色文化打造为探寻历史、启迪未来的教科书,使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引导各族群众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共同精神营养,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积极促进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从而让各族群众深刻了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自信和底气,以丰富内容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价值赋能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推进,要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发挥好红色文化的引领、凝聚和推动等价值机制作用。一是精神引领。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指引,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等方面,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二是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承载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三是价值塑造。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和人道主义等价值观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四是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来源,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伟大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五是教育启迪。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资源,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可以培养和提升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可以说,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深化政治认同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政治立场、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精神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具有鲜明的政治认同意义。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红色文化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光荣革命历史,也让各族儿女深刻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小叶丹在四川大凉山彝海边按照彝族习俗歃血为盟,史称彝海结盟。其后,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百里彝族聚居地。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更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红色文化正是这段革命历史的生动写照,红色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革命传统,可以帮助各族群众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动力,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

(二)坚定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蕴之一。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记忆。红色基因不仅见证了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多次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革命先辈、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红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意义。首先,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其次,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民族意识觉醒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情感认知,可以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提升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最后,红色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革命传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文化传承,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三)发挥教育作用

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和传播,可以培养和提升各族同胞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功能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首先,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后,红色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革命传统,可以帮助各族同胞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文化传承,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总之,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激励。新时代新征程,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想和信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这些理想所做的牺牲和努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拓展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蕴含的各民族之间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例证。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奋斗,“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3]。此外,可以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谋取共同发展之策。这种经济价值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一方面,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共同富裕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红色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红色影视作品、红色主题出版物等纷纷涌现,丰富了文化市场,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觉醒年代》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自2021年播出以来广受好评,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还带动了相关书籍、文创产品的热销。此外,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各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在参观红色景点、感受红色氛围的同时,也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地方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总之,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经济效应。党和国家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纳入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统筹推进,需要继续发扬红色传统,弘扬红色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要注重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保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两个结合”,强化理论引领

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抗争、共同奋斗以及共同建设的光辉历史,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通过深化“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能够进一步强化理论引领的作用,传承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社会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各项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通过教育和媒体等多种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五是增强全民族的团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扎牢情感纽带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为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强化民族情感纽带方面,红色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其所弘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一脉相承。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红色文化为全体中华儿女提供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延安的宝塔山,再到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和独立斗争。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成为连接每一位中国人的情感纽带,不断坚定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新时代,要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历史、探索研究,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容、载体及表现形式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扎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