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的逻辑理路、价值归路、实践进路

作者: 黄万求

[摘要]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抓手。立足于推动新时代广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厘清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的理论、历史、现实逻辑,深刻认识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切实有形有感有效共建共享“五个家园”。

[关键词]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家园”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1-0051-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5.01.008

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以下简称“五个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系列重要指示与广西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1]。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完整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以共建共享“五个家园”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不断推动广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说,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的折射。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了“三大定位”“五个扎实”“四个新”“五个更大”等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这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西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科学指引和精准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把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2]共建共享“五个家园”,全面对标对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3]五大任务,是广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的行动自觉。

(二)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说,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源于广西各民族“团结基因”。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族团结有先天的历史文化优势和浓厚的社会沃土。自古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广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是我国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最成功的地方。秦汉时期的兴安灵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等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宋元明清时期涌现出御敌守城满门忠烈的苏缄、抗倭第一女将的瓦氏夫人、率部抗法的冯子材、率黑旗军抗法抗日保台的刘永福等民族英雄,这些历史人物抵御外侮、维护统一,为促进民族团结、捍卫国家领土、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于1958年成立,由此开启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历程。进入新时代,广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之中,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祖国南疆的成功实践”,同时勉励广西要继续发挥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正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传承。

(三)现实逻辑

从现实逻辑来说,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是对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把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西考察调研时,从地理方位、区情实际、发展形势等对广西进行了精准分析,深刻指出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有四个突出特点: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西部,属于欠发达省区,改革发展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同时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同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4]。并对广西提出了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四个新”总要求。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广西自觉把自身发展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去谋划,汇聚各族人民智慧、精神和力量,加快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各族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以广西一域之发展为全国大局增光添彩。共建共享“五个家园”与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广西”远景目标相呼应、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自治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必将有形有感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在民族团结进步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示范。

二、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的价值归路

(一)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的生动诠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共建共享“五个家园”依靠人民力量,惠及全体人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的生动诠释。“共建”解决的是“五个家园”建设“依靠谁”的问题,“共享”解决的则是建设“五个家园”“为了谁”的问题。“共建”突出体现在七个“共”: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共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推各民族共同实现现代化;共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共防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的主体力量是各族人民,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享受者,既是“五个家园”的创造者,又是“五个家园”的共享者,彰显了各族人民共创繁荣发展,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五个家园”是全区各族人民竭力追求的美好愿望,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合作、共同创造、共同智慧,必须持续激发全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五个家园”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需要解决好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以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不仅要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把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而且要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建共享“五个家园”,充分体现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全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了政治共同体建设、经济共同体建设、文化共同体建设、社会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体建设,突出了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共同富裕”“守望相助”“宜居康寿”“边疆稳定”为重点内容和目标,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为重要途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窗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之后,广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精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广西实践,作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在《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我们要准确把握“五个家园”的关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引领性的,其他四个家园是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展开,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要以“五个家园”作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具体抓手,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旺盛生命力。

三、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的实践进路

(一)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5]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引领。

1.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广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这个“富矿”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着力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特征、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在积极传播推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前提下,合理运用铜鼓、风雨桥、鼓楼、干栏等广西特有元素的文化符号,提升“广西三月三”“刘三姐”“大地飞歌”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好声音”。

2.加强研究阐释宣教。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聚焦“好在哪、干在哪、提升在哪、攻坚在哪”,科学揭示和系统阐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道理、学理、哲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开展接地气有生气的宣传宣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机关企业、走进社区村屯、走进群众心里。

3.重视情境体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好新时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深入挖掘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有效举措和典型事例,通过纪录片、影视作品、短视频、动漫、专题展览、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抵人心,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五个家园”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5]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

1.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广西要通过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坚定不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构建体现广西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同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确保各民族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