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的三维探析

作者: 李灏锟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5)02-0029-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5.02.005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强国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了明确表述,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六个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同时,坚持人民至上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人民性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必然要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总之,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确保文化强国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

一、根与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深植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之中。基于理论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文化底蕴。基于现实的角度,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个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需要。

(一)理论构建的原则性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2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观点,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1.理论体系的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3]287这一观点,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引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进而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4]列宁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特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人民创造文化到文化的人民性阐述,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深入发展的脉络。

2.核心观点的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178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意识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内容及发展方向均深受统治阶级的影响,并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在我国,宪法总纲的第一条就明确宣示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文化性质与发展方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文化绝非少数人的文化,而是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文化。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现实效用的彰显。“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1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表达,深刻地塑造着民众的认知架构与思维模式。社会主义文化深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相较于其他文化样态,更易赢得民众的认同与支持。鉴于当前国际文化领域竞争态势的不断加剧,强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力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回应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一时代课题的必由之路。总而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互为表里,唯有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方能践行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也唯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方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文化发展的继承性逻辑: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6]5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理论与实践相融的高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于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更是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学说,滥觞于夏商周时期,在汉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在明末以黄宗羲提出“民主君客”为标志而发展到顶峰。民本思想将民众视为国家、社会以及政治权力的基础与核心,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以“关系论"为基础的民本体论。它提出“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等观点,强调了民众在国家治理、政治权力分配以及社会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二是以“万物为民"和“利民为本"为核心的民目的论。民本思想强调政治治理、国家政权等目的都是实现民众的利益和福祉。其三是以“民立场”为基础的民认识论。具体而言,它主张通过“民”来认识“天”和“灾福”,即以民众的实践经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需求和意愿为参照,来理解和把握自然规律、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治理的奥秘。其四是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方法论。民方法论强调以“重民”“恤民"的情感思想,进行“听民”“顺民"的决策研判,采取“安民”“保民"的具体行为,以达到“得民心"“让民服"的行为结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5.pd原版全文

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人民至上,正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并非是对民本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克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与民本思想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执政理念,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现实适应的必然性逻辑:坚持人民至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驱动因素蕴含于国家、民族与人民三个方面。

1.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军事实力的比拼,更包括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关乎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作为文化的创造者,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国家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通过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创造,汇聚起强大的文化力量,为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要求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7]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已将其精髓烙印在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不仅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关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通过广泛参与和创造,让人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成就,在此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其中就包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措施,让人民享受到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体与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义

基于“体"的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人民至上明确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文化建设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即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用”的角度,坚持人民至上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深人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贴近人民生活、符合人民利益的文化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人民至上既是“明体”也是“达用”,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

(一)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确立“为了人民”的观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且在实践中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的经验总结。

1.人民需要文艺。马克思主义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在客观上要求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作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不仅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在此背景下,文化产品的供给需紧密贴合这一变化,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使文化产品成为滋养人民心灵、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2.文艺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7]15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因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同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角,文艺作为主体基于自身需要从而进行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失去人民,文艺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

3.文艺要热爱人民。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9文艺创作的根本,在于深切热爱人民。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决定着文艺作品的灵魂与命运。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将人民立场融入文艺创作,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文艺作品。

(二)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7]6这一重要论述回答了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问题,明确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3]28因此,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文化发展。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更体现在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直接创造了文化。人民群众基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的需要,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直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人民群众不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与形式,从而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总而言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5]66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nxb202502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