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引领推进伟大斗争实践的六大基本内容

作者: 杨平川

[摘要]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集中在六个方面展开其基本内容:强化党的领导,以同各种对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倾向的斗争来淬炼坚强核心;坚定道路自信,以同“老路”“邪路”两条歪路的斗争来笃行康庄正道;筑牢思想防线,以同各种“歪理邪说”的斗争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紧盯发展要务,以同改革发展进程中各种“顽瘴痼疾”的斗争来把握发展主动权;捍卫团结统一,以同各种“分裂逆流”的斗争来凝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同各种“霸权霸道霸凌”的斗争来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的基本内容蕴含着与其相应的方法特质与基本经验。

[关键词]伟大斗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践;内容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1-0032-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1.006

与存在于不同领域的矛盾和问题的斗争,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推进伟大斗争实践的基本内容。这些斗争内容既分布于党治国理政的全局,涉及捍卫“国之大者”的方方面面,又根据斗争对象的实际差别在斗争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具体特点。从目前学界对伟大斗争的理论研究来看,大多数成果围绕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生成逻辑、特征表现与优化路径等方面而展开,缺乏对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内容这一“本体”的系统性梳理。新时代党引领下的伟大斗争实践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实践历程的集中展现,对伟大斗争实践内容的回顾既是阐释新时代变革性实践与标志性成果的重要逻辑线索,也是在新征程上系统理解和接续推进伟大斗争的应有之义。本文试图从六大基本方面对新时代党引领推进伟大斗争的实践历程进行整合,并就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内容蕴含的方法特质与基本经验作出提炼总结。

一、强化党的领导,以同各种对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倾向的斗争来淬炼坚强核心

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保障,也是关乎民族复兴事业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命脉。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1]5。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针对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案例概括出“七个有之”并指出:“有的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地步。”[2]如果不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而且会纵容滋生各种消极腐败病菌,侵蚀党的肌体健康,败坏党的执政形象,直接关系民族复兴的方向、进程与最终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3]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一,“铺展全面”,坚持党领导一切,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位置,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4],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党中央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在量与质的提升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第二,“凸显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党的领导最高原则。“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5]新时代党贯彻“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原创论断,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依规治党管党,集中颁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一批党内法规,同时强化政治监督、政治巡视,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严明规定与严格执行清除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源”。第三,“抓住关键”,推进自我革命,持续自我革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能放松。”[6]32新时代党以高度主体自觉持续正风肃纪反腐,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化,与各种“歪风”特别是腐败这一政党与国家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不懈斗争,赢得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并持续巩固。新时代以来党实现“管党治党宽松状况的根本扭转”[1]14,并以在斗争中淬炼出的“铁一般”的意志统揽全局,以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在自身斗争中推进伟大斗争。

二、坚定道路自信,以同“老路”“邪路”两条歪路的斗争来笃行康庄正道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7]1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并将“坚持中国道路”纳入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大历史经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8],向世界明确昭示中国共产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封闭僵化的老路”以某些表象性指标蒙蔽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衡量社会进步的本质标准,忽视生产力发展问题;“改旗易帜的邪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妄图通过“全盘西化”来实现现代化。党章援引邓小平关于“右与‘左’都能葬送社会主义”[9]375的告诫,强调全党必须“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10],明确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3,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

“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7]110,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道路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提纲挈领地加以明确,集中解答了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重大原则问题,旗帜鲜明批驳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种攻击与污蔑,立场坚定地指明各种歪曲抹黑中国道路的论调都是“完全错误的”[2]110,高屋建瓴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7]118,指出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还点破了各种歪曲中国道路错误论调的本来面目与思想源头:“有的是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是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11]正是因为党的领导核心在道路问题上以高度政治清醒与强大战略定力举旗定向,我们党在与“老路”“邪路”两条歪路的斗争中才能够始终坚定道路自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上一以贯之。

三、筑牢思想防线,以同各种“歪理邪说”的斗争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十年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情势,指出“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1]5。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新闻观等错误思潮一度出现,“不顾起码的是非曲直,以骂主流为乐、反主流成瘾,怪话连篇,谎话连篇”[12]184。从表现方式与传播渠道来看,各种错误思潮呈现“话语主题趋于生活化、叙事手法趋于诱导化、传播机制趋于横向化、思想内容趋于碎片化”[13]等新发特征,其识别和破解更加困难,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迭代更新,网络阵地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中心场域和前沿阵地,面临巨大安全挑战。

新时代党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14],以“必须取得全胜”[12]23的刚性要求将意识形态工作当作极端重要工作来推进。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紧紧攥在手中,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意识形态的根本制度定位和巩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对原则性与政治性的意识形态问题必须毫不示弱、敢于亮剑。第二,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第三,全面加强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紧紧依托新闻舆论阵地、学校阵地、网络阵地、文艺阵地、理论研究与宣传阵地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文艺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相关会议,正本清源强化主流思想引领。特别是守好学校与网络这两大意识形态核心阵地,既着力抓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又致力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助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46。

四、紧盯发展要务,以同改革发展进程中各种“顽瘴痼疾”的斗争来把握发展主动权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9]26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迈入深化改革攻坚期与深水区。一方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摆脱发展的路径依赖,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各方面深层次矛盾相继浮现。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改革攻坚的顽强意志与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顽瘴痼疾”展开斗争。

第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党中央以“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的政治决心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提供强大动力的战略举措,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第二,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对利益藩篱的破除直接关系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层次优化,因而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分配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党的执政地位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价值立场与长远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绝对贫困问题不解决“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6]127。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时不我待的政治清醒在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上重点发力,下大气力完成脱贫攻坚,并以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了脱贫攻坚精神。第三,预判战略隐患,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资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为党提出了一个如何理解并驾驭资本的特性和规律,防止其野蛮生长与疯狂逐利的问题。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为资本运行设置“红绿灯”,把防范资本消极面、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放在经济领域斗争的突出位置,强调做好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准备。第四,突出战略重点,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关乎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倒逼生态消耗型传统路径改革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新时代党中央站在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强化生态领域纪律要求,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与破坏生态环境和贯彻中央生态建设精神和政策不到位行为作斗争。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5]。新时代以来,党在与各种经济社会风险矛盾的斗争中,有效解决了许多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发展问题。

五、捍卫团结统一,以同各种“分裂逆流”的斗争来凝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五个必由之路”,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保持团结统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前进道路上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分裂逆流”作有力斗争。第一,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香港国安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方案,从根本上堵住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的漏洞,有力维护了香港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第二,致力于祖国完整统一。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1]59。在坚决斗争中展示了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定意志与强大决心。第三,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开展民族工作,有力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第四,全面开展扫黑除恶。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高压态势沉重打击黑恶势力,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