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科学内涵及价值意蕴
作者: 赵立永 武毓宣[摘要]廉洁文化是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宝贵资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廉洁文化观为理论基础,系统总结党进行廉洁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廉洁文化因子,提出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蕴涵深刻,要求夯实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厚植廉洁奉公的文化基础、培养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弘扬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对确保党的质、色、味不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廉洁文化;自我革命;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2-0043-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2.008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优良政治生态的涵养路径研究”(HB23DD001);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政治能力提升研究”(BJ20210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摆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大局更为关键的位置,并要求全党要更加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十分丰富,着重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深刻内涵及重大价值,对于提高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政治自觉,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廉洁文化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廉洁政党、廉洁政府、廉洁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清廉正直、大公无私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尚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廉洁文化建设的百年经验,并依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围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廉洁文化思想
受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并未对“廉洁文化”作出直接论述。但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消除可能致使无产阶级政党变色、变味的消极腐败因素,特别强调要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由此形成了视角独特、意蕴深刻的廉洁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魂脉”。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深刻分析政党的阶级属性,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要树立“公仆意识”。所谓政党的“公仆意识”就是指一个政党将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廉洁文化的各项价值理念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除了人民群众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上要保障人民主权,杜绝一切官僚特权;在经济上要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公仆意识”真正内化于心,以确保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批判和揭露资产阶级政府的贪污腐败现象,提出了构建“廉价政府”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在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必然会出现贪污成风、拜金求荣的不正之风。久而久之,这些不良风气将会成为无产阶级政权腐败变质的潜在可能。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指出:“国家必须限制自己的开支,即精简政府机构,管理尽可能少些,官吏尽可能少用,尽可能少介入市民社会方面的事务。”[2]153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思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并节约开支,避免政府由于冗官过多、管理过细而造成权力膨胀。同时,要斩断权力与资本的勾连,防止发生以权谋私的行为,从而保证政府内部的风清气正。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断思考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要依靠法制来监管权力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稳固政权的可靠方法就是利用制度来对权力形成制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普选制度来筑牢执政根基。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撰写的导言中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3]110,巴黎公社要将一切权力交给通过普选选举出的官员来行使,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惩戒和纠错制度来防止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官僚主义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3]196,保障政府能随时随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进而能够及时纠正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失误。
(二)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建设的百年征程
廉洁是无产阶级政党鲜明本色的生动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特有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模范,在百余年来的奋斗征程中始终注重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廉洁形象的塑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当中,早期共产党人就已经将“促使群众从事革命工作”[4]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已经意识到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始终赢得人民的支持和爱戴,不断深化对“廉洁治党”的认识,通过出台规章制度将清正廉洁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原则之一。1926年8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颁布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惩治贪污腐败的文件——《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并通过整风的形式定期“开门整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全党对于腐败的警惕性。结合土地改革,全党展开了“三查”“三整”运动,通过整顿党的队伍,严肃党内纪律,促进了廉洁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并为解放全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变,巩固新生政权成为党在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进京赶考”前夕,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了党内的“四种情绪”,郑重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同时提出“六条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内存在的一些干部腐化堕落现象,要求全党先后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提倡清廉、节俭、简政,旗帜鲜明地反对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党内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深入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通过修订党章党规的形式要求全体党员遵守党纪国法及共产主义道德,廉洁文化建设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新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自此迎来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转折。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发展壮大物质力量的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对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廉洁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党开展了全方位的、上下贯通的“三讲”教育,纠正了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增强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党的十六大后,廉洁文化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6]反腐败十六字方针,推动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仍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国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廉洁文化、怎样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任务、面临的复杂环境出发,把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党内集中教育,解决了党内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党中央还出台了诸项法规、条例,通过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方式,搭建廉洁文化建设的载体,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自我革命的坚强决心。
(三)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嵌的廉洁文化因子
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凭借着善于推陈出新的精神气质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统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与思维方法,传统廉洁文化中所包含的从政理念、家风文化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思想宝藏。
1.以民为本、廉为政本的执政理念。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历朝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传统的民本思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应用。清廉是民本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只有为政清廉,才能持续赢得百姓的信任,才能保证江山社稷的稳固。正如夏商周时期,大禹就曾对其后人训诫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后来的儒家同样积极倡导执政者重社稷、与民休养生息。而后,西汉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贾谊以先秦思想家所呼吁的民本主张为基础,创造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这些主张都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希望执政者能够以民为重的理念,对历代治国理政有着重大作用。
2.崇廉尚洁、一心为公的从政理念。廉洁奉公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正如西周时期设立了“六廉”的标准,《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指出“廉者,政之本也”,以及北宋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外,还涌现了许多以廉洁著称的相关历史人物。比如,宋代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包拯,明代刚正不阿的海瑞和两袖清风的于谦等,都是廉洁为官、清白为人的典范,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些统治者因一心为民而被称为圣君,如唐太宗告诫后人“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修身养性、廉洁齐家的家风理念。家风与政风密切相关,纯正的家风是清廉政风的外在保障。随着历史的变迁,家风家教问题愈发受到古代官吏的重视,逐步形成了“家书”“家训”等各式各样的家风家教经典书籍,这些古籍逐步演变为流传百世的名人名言,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教化作用。如东汉杨震所说“性公廉,不受私渴”,宋代包拯所言“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通过古代官吏治家的历史沿革来看,重视家庭成员品行修养的,其后人都能做到清廉自律,反之则可能演变为贪腐堕落。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要汲取传统家风文化的道德操守与价值追求,做到廉洁、修身、齐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家风文化的观点和论述,推动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发展。
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重大工程,不仅要端正党员干部对清正廉洁观念的思想认识,还要构筑牢固的廉洁文化基础,进而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养。同时,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崇廉拒腐的清爽氛围,通过党内外的同向发力,确保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取得更佳效果。
(一)夯实清正廉洁的思想根基
以强大的科学理论武器增强拒腐防变的政治定力。科学理论的指引是形成正确客观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培养廉洁意识,首先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一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凝结了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真理,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和必修课。只有将追求真理融入全体党员的日常习惯,才能保证党组织在思想上保持纯洁不受污染。另一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在把握时代变化、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党员干部只有充分掌握、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不被落后的腐朽文化所羁绊,从而不断强化廉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