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弘扬路径
作者: 果强 张泽涛[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所取得的重要精神品格,是党带领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主动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把握规律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主体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担先锋的担当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传承并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来夯实历史自觉的理论根基,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增强历史自信的精神底气,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价值追求,从而将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历史自信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3-0018-08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3.004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研究”(HB20MK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所总结的思想结晶,体现了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深入研究并系统解读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弘扬路径,对于我们党在新征程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创造历史的现实过程中产生的精神特质,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有其鲜明具体的生成逻辑。它来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这三重逻辑从理论、文化、实践的不同维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生成要素。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凝练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源自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诞生以前,唯心史观在欧洲哲学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都是将唯心史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黑格尔学说,像整个德国哲学一样,是唯心主义的;这一学说认为,观念不是现实关系的反映,而是独立的存在,观念发展是物质发展的原因。”[2]而费尔巴哈虽然指出,“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3],通过唯物主义否定了黑格尔绝对精神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然而,费尔巴哈却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对象性活动和人的本质,因此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虽然指出人来自自然界,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制约作用,但却没有发现作为主体的人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改造,仅仅从感性直观理解人及其活动,并未真正揭示人的实践活动是感性活动。可见,不论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都未能理解实践活动的本质及意义,无法从根本上把握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强调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确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对以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并将规律性认识总结提炼为党的方针政策用于指导新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持唯物史观有关实践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对“历史主动精神”有过直接的描述,但是他们在其经典文本中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思想依据。一方面,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前提。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在历史活动中从事现实实践、自觉地在认识规律基础上改造世界的人,与费尔巴哈所描述的抛弃实践基础的“抽象的人”相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研究人类历史的起点,指出了人的本质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能动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295。可见,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并能动地利用规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自主选择。因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转化为巨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破除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主体性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某些英雄或天才的聪明才智,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11只有让人民群众掌握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形成改造世界的强大合力,推动历史向前进步。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中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又一个飞跃。
(二)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1.以民为本的思想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提供思想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本思想,充分彰显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力量。《管子·牧民》中有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离娄上》强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些论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凝结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思想结晶。只有顺应民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够使政权得到稳固,否则将会导致政权凋零,天下大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5]213可见,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思想滋养和文化淬炼。中国共产党人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等重要理念,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次次的磨难中掌握历史主动权并创造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2.自强不息的品格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提供精神基因。自强不息最早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还体现在《离骚》中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和“虽九死其犹未悔”、《横渠四句》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狱中题壁》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见,自强不息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当中的精神基因,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国家和人生事业中的执着精神。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基因,使得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压迫的中华民族能够不畏强敌,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努力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姿态将伟大斗争精神与历史主动精神相融合,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始终不畏强敌、迎难而上。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5]43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历程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焕发出强大的主动性,总结历史经验并将其升华为思想智慧,历史主动精神自然而然熔铸于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当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制度腐朽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逐渐丧失了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为了改变旧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境遇,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但是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爱国人士都未能科学把握历史主动精神,以至于难以赶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并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同时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学习并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工人运动,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找到了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主心骨。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要任务,以历史主动精神组织开展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在此基础之上,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开始以当家作主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稳固新生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继续传承历史主动精神。为了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党带领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保持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走了一些弯路,但正是这些失败教训为党更加科学清醒地把握历史规律、发挥历史主动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与警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历史主动精神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清醒的政治眼光判断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这个大变局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下正加速演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还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了民族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基于此,我们党主动把握并利用“时”与“势”,统筹“两个大局”,在国际上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主张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奋斗经验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密不可分,历史主动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还是中华民族不可撼动的精神支柱。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义
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主要体现为把握规律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主体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担先锋的担当精神。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为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了内生动力,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的精神密钥。
(一)认知层面:把握规律的科学精神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要受规律制约,即便是主观世界的思维也有其运动发展的规律。同时,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纯粹被动的,而是能够能动地认识并利用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创造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理想世界,这就是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们要主动把握必然规律,从而使自身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一种科学精神,就是努力达到这一飞跃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