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家风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 柴永昌 胡静[摘要]2024年是谢觉哉诞辰140周年。谢觉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家风作为红色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谢觉哉个人的实践经历,其丰富内涵集中表现于服务人民、为党献身的价值观,相互理解、互敬互重的婚姻观,清正廉洁、拒绝特殊的义利观,重视学习、谦虚谨慎的学习观,尊重劳动、艰苦朴素的生活观五个方面。在新时代注重家风建设的背景下,继承和弘扬谢觉哉家风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涵养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谢觉哉;家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31;D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3-002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3.005
家风亦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积淀中形成的,被家庭成员所认可并遵循、展现家庭成员精神面貌的风气和风尚,它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一个家庭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就家风与家庭、家风与廉政、家风与政风等问题展开了系列重要论述。在家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1]34,“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1]25。谢觉哉历任中央苏区政府秘书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不仅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楷模,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修身齐家的典范,在修身齐家的过程中注重培育优良家风,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家风。谢觉哉家风作为红色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价值理念、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集中反映。目前,学界对谢觉哉家风的研究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以谢觉哉家风中的某一个品质展开研究,缺乏系统性。2024年是谢觉哉诞辰140周年,深入挖掘谢觉哉家风,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谢觉哉家风的生成逻辑
谢觉哉家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偶然生成,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在实践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认为,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在明确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后,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2]37。也就是说,在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具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由于义务所构成的家庭关系对社会、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存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3]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成长不仅受到父母的影响,还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紧密相连。在婚姻伦理上,恩格斯强调,“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2]94。谢觉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家庭建设理念。在教育子女时,谢觉哉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谢觉哉也要求子女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子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结合起来。在婚姻关系上,谢觉哉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践行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真正做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理解、互敬互爱。
(二)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追求,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和家风,始终强调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有着“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4]280。这些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作为传统社会的精神标识,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谢觉哉家风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家国一体、讲究仁爱的传统教育滋养了谢觉哉为民服务、矢志奉献的价值追求;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培育了谢觉哉尊重劳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律己修身、遵纪守法等传统家风培养了谢觉哉清正廉洁、拒绝特殊的高尚品格。谢觉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下,形成了以服务人民、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为特点的优良家风。
(三)现实动力:个人的实践经历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谢觉哉家风的形成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谢觉哉对家庭、人民和国家的责任感离不开良好家庭教育的滋养。谢觉哉的父亲谢恢前是一位体恤劳苦人民、极富正义感的人,常常站在劳苦人民这一边。他的母亲心地善良、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也受人尊敬,但母亲从不溺爱谢觉哉,从小便教他尊重劳动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谢觉哉从小就将关心人民、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等道理铭记于心。另一方面,谢觉哉家风的形成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在革命斗争中展现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担当。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谢觉哉,在革命实践中,在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断奋斗中锻造了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境界以及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高尚品格。
二、谢觉哉家风的科学内涵
谢觉哉家风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谢觉哉为生成主体,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并不断积淀传承的风尚、作风,它体现在价值观、婚姻观、义利观、学习观和生活观五个方面。
(一)服务人民、为党献身的价值观
服务人民、为党献身是谢觉哉家风的灵魂。谢觉哉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教育后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要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发展经济在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谢觉哉儿子谢廉伯也参与其中。谢觉哉告诫儿子加入合作社后要学会处处为社会谋利益,为地方谋利益。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儿子谢子谷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期望,他在信中说道:“像子谷,真能不畏艰苦、把友仁支持,改变过去混饭吃教书的态度,真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一二年后学校必会好,这时人民也会赞成你。”[5]73谢觉哉在培养孩子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指出了服务人民的方法,即“学习好本事,能做个好的人民勤务员”[5]268“从事生产劳动,就是为人民服务”[5]124。除此之外,谢觉哉也教育后辈要践行群众路线,向广大人民学习。他对侄女婿吴岂凡除了教学还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予以了肯定,但也要求他“必须注意同群众关系好,同乡的社的干部关系好,取得其信任”[5]99;还要求孙子谢金圃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学会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在对子女奉献精神的培育上,谢觉哉常常以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为榜样,教育子女要树立为党、为国、为人民献身的价值追求。1944年,随着抗日战局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南下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并拓展华南抗日根据地。谢觉哉鼓励儿子谢放积极参与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同时告诫他要怀着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贡献一切的精神。在他的鼓励下,儿子谢放主动参与到根据地的建设之中,积极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相互理解、互敬互重的婚姻观
婚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基础。谢觉哉一生有过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典型的旧农村传统婚姻,由岳父何秋岩做媒,在双方的默许下结为夫妻。第二段婚姻是革命婚姻,当时正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谢觉哉被组织安排在兰州办事处从事革命工作,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在组织安排下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谢觉哉自从离开湖南老家并有了第二段婚姻后,与第一任妻子何敦秀仍然常年通信保持联系,经常问候和帮助湖南家人的生活,并坚称“你永远是我的夫人”。何敦秀对于谢觉哉有了第二任妻子这件事情表示理解,并表达了对王定国照顾谢觉哉的感谢。1967年何敦秀去世后,王定国亲自帮助料理后事。谢觉哉与第二任妻子王定国伉俪情深,在共同生活的三十四年中,二人互相勉励共同进步。王定国不识字,谢觉哉就教她识字扫盲,在互相写信的过程中帮助她学习进步。不仅如此,二人感情深厚,互敬互爱,王定国在谢觉哉七十岁寿辰时曾赠诗一首,并亲手绣成画幅送给他,谢觉哉将这个画幅一直悬挂在厅堂里,无不彰显着浓厚的夫妻情谊。
(三)清正廉洁、拒绝特殊的义利观
谢觉哉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从不给亲属和身边人“打招呼”“走后门”,一生勤勤恳恳,甘做人民的勤务员,不搞特权,他还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就特殊化。谢觉哉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不久,消息传回了湖南老家,一些亲属就想依靠谢觉哉谋个一官半职,谋求一些特殊照顾。谢觉哉回信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并在信中强调了自己做的官并非“大官”,而是“焦官”。谢觉哉也经常告诫子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子女,不允许有特权思想,这种严格要求也贯穿子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延安时期,谢觉哉的子女来机关食堂参观,恰逢用餐时间,食堂的管理员便想给孩子单独开“小灶”,谢觉哉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这种特殊行为,并要求孩子马上回家。他还规定子女不能随意用他的车,有一次他发现子女私自用车后,立即让他们支付了车费,并批评了这种公车私用的特权行为,在之后的党组织生活会上,谢觉哉就这一事做了严厉的自我批评。儿子谢子谷在宁乡小学任校长期间遇到了困难,请求父亲示意当地领导予以特殊照顾,谢觉哉一口回绝并针对此事严厉地批评了儿子的特权思想。为了预防家人因自己的关系而特殊化,谢觉哉多次在家书中予以说明,以此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四)重视学习、谦虚谨慎的学习观
谢觉哉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在其革命生涯中,一直坚持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也一直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谢觉哉在宁乡县云山学校任教时,就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他认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思想,并强调“态度和思想,一件事的两面。态度常是思想的表现,思想,尤其是思想方法进步了,态度也就随之会变”[6]。因此,他特别注重孩子思想上的进步,并教育子女要“潜心马列分真伪,觌面工农尽有师”[7],主动向工农群众学习。1948年5月谢觉哉表达了对儿子谢放正在武装思想的肯定,同时也指明了要想武装思想到家,得“心虚、好想,要常与小资习气作战,尤其要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5]57。谢觉哉除了重视孩子思想上的锻炼和进步,还尤其注重孩子语文方面的学习。他在给儿女的信中告诫子女,“必须把语文学好,要顶好,至少是相当好,绝不允许不好”[5]258,因为“语文不好的人,思想也得不到发展,做工作也必会遇到困难,因为他不会善于解决困难”[5]259。在对待学习和为人处世方面,谢觉哉始终保持着谦和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谦虚地向周围人学习。谢觉哉也要求子女在对待学习和待人接物时要谦虚好问,“弱要谦虚,强也要谦虚”[5]250-251,并告诫子女时刻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
(五)尊重劳动、艰苦朴素的生活观
一个家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要懂得尊重劳动、艰苦朴素的道理。谢觉哉作为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典范,在与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这样的理念。谢觉哉认为,劳动是最神圣的事,不肯劳动是反动社会传下的坏观念。谢觉哉对于一些湖南亲属不劳而获的想法十分生气,并要求“他们除开老小残废,可得到社会的照顾外,一切能做事的人或者劳力或者劳心,都要不做社会寄生虫”[5]73,同时还要求妇女要懂得独立自主的道理,不要依赖丈夫和儿子,鼓励妇女参与生产劳动。除了坚持劳动生产外,谢觉哉以身作则奉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每当家人要给他买新衣、做好吃的东西时,他总会说现在已经很好了,再好就过分了。谢觉哉在教育子女时从吃、住、穿各个方面谈古说今,教导子女“看过去、看别人”。所谓“看过去”就是与过去作比较,学会忆苦思甜。“看别人”即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比较。谢觉哉告诉孩子们,“吃、住、穿的好与坏都是比较出来的,要求子女吃穿用不能超过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便花钱”[8]。谢觉哉也时常提醒子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子女,“要帮助广大人民能过好日子,要工作在前享受在后,当广大人民还十分困难的时候,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应该感到不安,而绝不应该感到不足”[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