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作者: 向凇婕[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迥异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从起源上,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涵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实践上,中国式现代化践行民主、体察民情、增强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民生福祉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4-0013-04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4.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4],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遵循。
一、源与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两个结合”的必然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具有宏大的世界格局和强烈的民族属性。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5]在马克思看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必然要上升到人的高度,他从三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推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
1.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实现人的本质特性。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把自己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获得了自己的本质。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人本质特性的回归。中国式现代化将现代化的目标与群众主体性相结合,鼓励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奋斗精神和创造潜能,用劳动创造价值。
2.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5这意味人的社会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这不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关系等多个方面,从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统筹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自身、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得到全面彰显。
3.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6]514人存在的世代性及其需要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构成了社会源源不断发展最为深厚和根本的原动力,推动个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对美好生活为指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7]这一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1.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思想一脉相承。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战国策》主张“善为国者,顺民之意”,到《荀子》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传统民本思想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2.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孟子提出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时期的朴素表达。汉代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走出了一条人民群众理解与支持的生态道路。
3.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亲仁善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重要奋斗目标,内含着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血脉当中的天下为公、亲仁善邻思想。《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信修睦、爱好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道与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虽然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肇始于西方,但西方现代化模式本质上并不是全体人民共同选择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完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因人民的需要而生,靠人民的力量而行,为人民的享有而终,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环节,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显著的人民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8]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将人作为手段和工具的发展方式,以劳动逻辑消解资本逻辑,以人本逻辑取代物本逻辑,坚持将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目的和要求,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始终与人民的需求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不同阶段,对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方法路径、战略重点都不尽相同,但是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基本国情、人民的期待、物质与文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平发展的道义,通过现代化建设让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凝结了“发展为了人民”的这一根本指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2]人民群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无限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要进一步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创造精神财富。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在建设“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体现在物质、精神、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就每个地区来说,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也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回答了现代化与贫富差距缩小能否共存的世界历史性问题,避免了片面依赖高福利引致社会治理失序的世界历史性问题,为世界提供了新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方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久久为功,在实践探索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而更好绘就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三、知与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始终把人民作为现代化的根基,把人民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把人民作为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实现现代化的多种可能性,而且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
(一)践行民主:永葆政治优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为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提供了强大保障,为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供了坚实支撑。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创新民主实践,使全体人民通过各领域民主制度和各层次民主渠道行使国家权力,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一切领域,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最大程度释放全过程人民民主顺民心、齐人心、强共识的强大政治优势和制度效应,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参与、国家治理、激励凝聚等各方面功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二)体察民情:深入调查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守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才能“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9],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调研工作要务求“深、实、细、准、效”。“深”,就是要深人群众,深人基层,善于交朋友,到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始终确保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