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工作的探索历程及基本经验探析

作者: 梅运彬 胡慧姗

[摘要]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工作方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工作的探索历程经历了确立关键地位、探索前进道路、明确思想路线、成为重要解题方略等发展阶段,在坚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的运用中,形成反映“实事求是”精神的基本经验,力求做到“求实、求真、求新、求是”。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党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在思想上的引领作用,以群众路线为宗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创新研究方法为驱动,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增强执政本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调查研究;探索历程;实事求是;基本经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4-0029-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4.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3VSZ067);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2021112)。

中国共产党在调查研究工作的探索历程中形成了一条宝贵经验,即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条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邓小平同志认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3],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4]将党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即“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及推广,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创新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工作的探索历程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治国理政的利器,调查研究是党最重要的工作方法,是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方式。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已有百余年历程,主要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

(一)破解革命难题,确立调查研究的关键地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社会形势纷繁复杂,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认识国内革命的实际形势、探索革命难题的解决方案,为最终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提供工作方法上的重要支撑。如,毛泽东同志在党成立前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大量有关中国社会基层问题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调查通讯,为后来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遭到旧恶势力诋毁,一些党内领导未充分结合中国实际,僵化运用苏联模式,忽视农民群体重要地位,存在对革命实际不了解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带着问题来到农民运动发展最迅猛的湖南,开展为期32天的实地考察,立足农民运动开展情况,指出农民群体是党最主要的同盟军,为破解革命难题提供新的认识视角[5]12-44。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前往井冈山进行详细调查,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报告,认识到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方式不适合中国革命实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全新路线,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为革命指明光明前途。面对党内教条主义者不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不重视调查研究,仅遵循马克思主义“本本”理论和俄国成功经验,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统一指示,严重阻碍中国革命发展的情况,毛泽东同志结合自身调查经验写下《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5]115的科学论断,增强了党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思想自觉,为党探索革命道路提供全新工作方法。面对党内部分成员轻视调查研究工作,没有认识到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导致党陷入困境,阻碍中国革命前进的情况,党经过与教条主义的激烈思想斗争,逐步认识到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地位。例如,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调查研究工作受到全党的重视,党中央推进调查研究工作多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抗战期间,原有的农村政策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立足政策调整的需要,整理了经过长征保存的调查材料,编为《农村调查》一书,在序言中点明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的唯一方法,强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6]789,为党根据农民运动形势变化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之后相继撰写《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报告,指出调查研究工作是克服党内不良作风的根本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调查研究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了初步探索,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的内涵,为破解革命难题提供了全新视野,突显了调查研究工作的价值意蕴,确立了调查研究在党工作方法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二)克服教条主义消极影响,调查研究曲折前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党处于社会主义摸索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实际经验,认识上存在盲区,因此走过一些弯路,但是中国共产党依然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的优良传统,葆有自我革命的勇气,通过大规模调研和系统调查,解决了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让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社会结构,把握国情。例如陈云同志在部务会议中提出:“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7]强调依靠调查研究做决策,增强党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8]指出要依靠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规避形式主义研究,为政策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年困难时期,国内环境艰难,党内也出现“五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通过调查研究工作推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深入贯彻,促使“实事求是”的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深入落实。如,彭德怀同志先后两次回到家乡湖南开展调研,关心群众疾苦;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让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9]124,彰显了调查研究是党最重要工作方法的核心地位。

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紧密结合实际,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察觉党内存在的思想错误,克服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消极影响。调查研究工作呈现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的特征。

(三)引领经济建设,再次确立调查研究的思想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将调查研究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我国经济环境的调查研究,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服务经济发展,引领经济建设,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1978年,党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思想误区,着手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9]143的思想路线,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精神。如,《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根据,赢得社会热烈反响。邓小平同志充分认识到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深入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调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形成著名的“北方谈话”,明确了实地调查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再次部署大规模调查研究工作,探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好途径。20世纪90年代之后,面对“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社会产生激烈争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深入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调研,沿途发表谈话,提出“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重要论断,驱散人民思想上的迷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0],通过调查研究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明确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11],为切实提高党的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

在改革开放时期,正是由于调查研究工作在引领经济建设、冲破教条主义束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认识到它的极端重要性,重新确立了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思想方针。

(四)聚焦时代之问,调查研究成为重中之重

当前,世界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立足解决时代问题的需要,经过十多年的磨砺,逐步成为时代之问的解题方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党的调查研究作为解决时代之问的基本功。首先,聚焦精准扶贫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2],精准扶贫战略就是他在湖南省十八洞村考察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3]。为此,他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了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其次,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14],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5],并强调不能搞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指出端着官架子、跟基层群众耍领导派头的调研怪象是一种形式主义。再次,聚焦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问。在同党外人士座谈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最后,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浙江舟山港的考察,深入认识国际国内的新变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6],强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的历史阶段,党继续将调查研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立足新的研究对象,以时代问题的实际需求为指引,赓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解决时代之问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工作发展的基本经验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7]139,揭示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党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动态联系,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实际。如,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80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18]90彰显了“实事求是”精神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百余年来,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落实以“求实、求真、求新、求是”为载体的“实事求是”精神。

(一)坚持“求实”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

“求实”精神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体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认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9],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出发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党坚持“求实”精神,“实”就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求实”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科学认识社会问题的实际状况。例如,恩格斯用了21个月的时间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写下《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之后马克思为了掌握各国工人阶级的实际情况,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拟定调查大纲,并将其扩充为《工人调查表》。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也运用调查研究来认识和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实际。如,毛泽东同志重视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前往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现状,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寻乌进行了十多天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写下《寻乌调查》;邓小平同志坚持说实话、说真话,深入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开展调研,沿途发表重要谈话;习近平同志以办实事、求实效为工作准则,深入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与村民共话家常,多次开展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进行了五十多次有关扶贫的调研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了“求实”精神的科学引领作用,把“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作为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调查,避免形式主义研究,纠正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问题,保证了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