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南宁市城市民族工作创新研究

作者: 卢春伶

[摘要]近年来,南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新方法、新路径,通过完善政策举措、制度保障和各项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组织保障;通过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通过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通过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基础。当前,城市民族工作如何创新提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南宁市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应通过继续推动民族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城市少数民族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入挖掘本地反映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资源等,进一步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成效。

[关键词]城市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4-0043-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4.00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力量源泉,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意义重大。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1]。如何顺应少数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背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构建互嵌式的社区和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在城市中流动式融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南宁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探索

南宁市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2010年,南宁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并创新构建“13456”(即“一个中心、三级网络、四项制度、五支服务队伍、六项服务内容”)城市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南宁模式”[2]。2019年6月,南宁市被国家民委列入全国20个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设试点工作城市之一。这些成绩及实践都表明,南宁市城市民族工作的探索已经有相当基础。近年来,南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新方法、新路径,深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一)完善政策举措、制度保障和各项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组织基础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组织保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组织基础。城市民族工作中,常见的组织问题主要由体制机制不健全、治理理念缺失等原因引发,表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到位,各级各部门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没有形成共识、缺乏合力,导致信息孤立、资源浪费,城市民族事务缺乏事前主动预防导致处置被动等。近年来,南宁市着重从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政策举措、优化各项机制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注重凝聚民族事务多元主体共识、增强合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全局性、主动性,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基础。

1.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兼顾全面性与精准性。近年来,南宁市出台各项精细化的政策以服务来邕各族流动人口,涵盖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困难救助、政策咨询等多方面;建设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两个平台,分别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民生服务及法律服务。其中,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2022年共接待来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650余人次,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各类民生需求。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中心,精准收集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需求,提升其法律意识,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依法表达诉求。通过设置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平台,南宁市为来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促进了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稳定。

2.在组织机制上,构建多元化、协同化的服务管理主体格局。一是建立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两头”对接机制,形成地区合力。近年来南宁市与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拉萨四个自治区首府城市签订“建立首府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区域合作机制”备忘录,与新疆和田地区、甘肃甘南州夏河县、宁夏吴忠市等地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共管协作机制,并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北部湾城市进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对接[3]。二是建立健全部门间民族事务沟通协作机制,形成民族事务相关部门合力。针对以往一些部门间沟通协作不畅、信息无法共享、民族事务处置碎片化等弊端,南宁市利用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制,每年召开协调联系会议,实现民族工作部门与公安、网信等其他部门定期沟通信息、联合执法。三是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共同体”,打破条块分割,在各级各部门间广泛凝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南宁市推出“民族团结进步共同体”机制,引导和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升级版。该机制实行政府引导,共同体各成员自愿结体,每年由一家成员单位牵头其他成员单位组织参与,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通过“定期互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导致活动深度不够、活动效果流于形式的局面,深化推进建立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拓展延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四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政治素质考核、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和绩效考评,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实现民族团结专项绩效考评全覆盖,用督促考评的方式强力推动各级各部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实。

(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实现统一,这离不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近年来,南宁市通过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拓展互联网宣传教育平台、培育本土城市民族工作先进典型等多方面创新,努力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础。

1.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南宁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宣传教育工作涵盖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宣传教育等多领域,多方面推动各民族增进“五个认同”。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依托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开发多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南宁市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依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学校课堂、主题活动、校外实践等,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孩子抓起。在社会宣传教育上,南宁市长期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活动期间对全市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进行宣传。据统计,南宁市目前已连续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14年,每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超过1000场次,各族群众参与互动超百万人次[4],民族团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2.创新宣传教育新平台,拓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空间。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场域。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更加有效地触达和影响各族群众,2023年以来,南宁市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致力于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将互联网空间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一是加强政务网站、政务新媒体建设。在爱南宁APP等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页面。针对宣传教育信息与市民生活关联度不高导致关注不够的问题,南宁市通过各级各部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爱南宁APP等在推送民族工作动态、其他地区民族工作经验做法的同时,也向市民推送政策法规、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服务指南等实用信息,有效扩大了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宣传覆盖面。二是加强全媒体产品生产,制作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片,并在网络、交通要道等多渠道多载体播放。从信息传播规律来看,生动形象的宣传内容往往比枯燥的数据和抽象的理论更容易打动人心,面向大众的宣传教育效果也更为显著。南宁市通过全媒体产品的制作及多渠道播放,进一步树立和突出南宁市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形象,提升了南宁市民族团结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成效。三是借助网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互动。传统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以单向、灌输式的方式为主,较为单调、枯燥,普通市民缺少参与感,因此容易产生边际效应递减,导致宣传教育工作成效不理想。南宁市在网络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页面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有奖问答活动,通过新颖的形式、趣味的互动吸引各族群众参与线上答题。通过有奖问答,各族群众加深了对民族团结历史传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党的民族政策等的认识和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成效明显提升。

3.培育地域性城市民族工作先进典型,用典型示范营造民族团结社会氛围。多年来,南宁市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积累了不少经验,2016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誉称号。截至2023年1月,全市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分别为10个、44个、397个。在注重扩大示范单位覆盖面的同时,南宁市重点挖掘、培育树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城市民族工作先进典型,如中华中路社区“谢大姐”工作品牌、望仙坡社区“让阳光温暖社区每个角落”工作理念、老南宁·三街两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宁三街两巷)融合中心”等[4]。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先进典型,讲好南宁的民族团结故事,使南宁市城市民族工作有了集中用力的主阵地主战场。先进典型生动鲜活的工作方式、身边人身边事的独特感染力,起到了鲜明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各族群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带来的幸福感,使南宁市普遍形成了开放包容、人人关心民族团结、主动追求民族团结、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社会基础

2022年以来,南宁市重点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社会基础。

1.结合青少年特点,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南宁市以“增进了解、深化友谊”为主题,通过在青少年中组织开展“民族场馆齐探究”等研学活动,创新各族青少年社会实践交流形式,使各族青少年更直观地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活动中结成更深厚的民族情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中华中路社区与高校共建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各族青少年志愿者借助这一教育实践平台,走出校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使受服务的各族群众和青少年志愿者双方都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以服务促融合,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城市要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炉,必须具备相互嵌入式发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南宁市明确“留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的发展宗旨,创新举措,用服务管理引导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环境,为少数民族人口融入城市发展提供助力。2022年,南宁市印发《南宁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行动方案》,在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全领域全过程中主动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鼓励各民族跨区域创业就业,建设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一是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南宁市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服务中心及创业街、“跳蚤市场”、创业孵化站、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众创云平台等多平台、多渠道的服务引领作用,为各族群众解决经营、就业、住房等问题。二是在来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开展星级评比、联谊交流、文化汇演等活动,为“来邕”与“驻邕”各族群众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引导来邕各族群众增长才干,更好融入城市,促进各民族更为广泛的交流交融。以联谊交流为例,南宁市创新交流载体,通过建立市、区联谊工作站,社区联谊服务点,采用走访慰问、谈心交流、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交流活动,参与的各族群众超10万人次[5],有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情感沟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