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广西实践

作者: 吴兆华 杨洋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思想共识、注入发展动力。深入分析广西在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质量提升、文化交流融合、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乡村振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4-0049-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4.009

[基金项目]2023—2024年度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广西实践”(GXSYXTLX202304)。

一、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2],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3],为广西的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指明了方向。2022年11月,国家民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赋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因此,研究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和广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广西作为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任务尤为艰巨,在把握乡村振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的基础上探寻广西的具体实践路径是一个重要课题[4]。

二、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乡村振兴是重大国家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们之间是同频共振的关系。同频意味着两者目标一致,共同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振则是指在追求这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在这个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通过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条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社会凝聚力,两者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协同作用。

(一)乡村振兴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1.在经济融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经济活力的增强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更提高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肯定和支持。

2.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农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可以有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3.在社会融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各民族群众共同生活、互相关爱,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乡村振兴战略注重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5]。通过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了民族地区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各民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中增进了感情,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认同,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支持。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

经济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通过加强民族团结,边疆各族人民能够形成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集聚力量共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通过健全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边疆民族地区能够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社会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下,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态文明方面,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下,能够更加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美丽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党建引领,确保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引领作用,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

经济发展、政治认同、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和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广西乡村振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实践与制约因素

(一)探索实践

1.凝心铸魂,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广西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思想教育,不断凝聚民心。通过系统学习提升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正风肃纪,激发工作动力。同时,在农村地区大力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巩固思想共识,维系精神血脉。在全国首创了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1513个国旗工程点覆盖陆海疆一线,尤其在边疆乡村,利用升国旗仪式、宣讲活动等形式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7]。如百色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是广西“国旗工程”的成功典范,被誉为远近闻名的“国旗村”。这个壮族村寨共有288户1152人,是一个边境村庄[7]。村庄以“国旗工程”为抓手,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成立了护旗队、护碑队,组织党员干部、民警、边民、学校师生常态化开展“爱国旗、护界碑”主题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护龙村的村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了团结一致、共创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此外,积极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努力提升如“广西三月三”等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确保“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理念深入人心[8],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广西的社会稳定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2.产业兴旺,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9]。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举措,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实践。广西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提升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幸福家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了乡村经济水平,为各族人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将全区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变为凝心聚力共建幸福家园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民族聚居区焕然一新[9]。在2023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广西提出了2024年经济“1+4”重点工作[9],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确保各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掉队。

3.互嵌融居,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广西巩固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局面,通过民族文化活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等方式,加强了各族群众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族团结。广西的多民族聚居区形成了互嵌融居的传统。在这里,各民族群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通过互嵌式的居住安排,各民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和牢固的纽带。据统计,全区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163万户。在广西,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早已成为常态,“十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9]。这种互嵌融居的传统,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生态环保,共建共享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广西的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建设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创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和“壮美广西”生态品牌,使绿水青山成为秀甲天下的亮丽名片,为各族人民带来福祉。例如,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地处漓江风景名胜核心区,当地政府致力于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村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对漓江流域内的破坏性活动进行了全面整治,保护了漓江的自然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样的旅游业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经济活力,也展示了当地的文化魅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动力。

5.多措并举,共建共享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广西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接壤,地理位置特殊。通过组织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主题活动等方式,广西在乡村地区强化了各族群众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通过完善边境设施、加强巡逻管控等举措,广西在乡村地区营造了安全稳定的边疆环境。在推进社会治理方面,广西的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加强乡村地区的法治与秩序建设。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模范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权利[10]。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等方式,广西在乡村地区构建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广西还积极推进平安创建活动,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在乡村地区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社会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治安保障。例如,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镇兴村,有一支红藤义警队,该队伍由地苏派出所组织,成员包括民警、辅警和义警,形成了一支群防群治的力量。他们在自行车车尾安装醒目的红色藤编便民箱,全天候巡逻村屯巷道,为各族群众提供24小时便利服务。在河池,红藤义警队已成为警为民、民拥警的有效载体。依靠这种群防群治力量,更好地解决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进一步维护了乡村和谐与稳定。

(二)制约因素

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西的实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广西民族聚居区发展起点低,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一些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单一的农业生产,一旦遇到市场价格波动或自然灾害,就容易导致农民收入骤减,增加返贫风险。如贺州市钟山县,该县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林业和果树种植,特别是柑橘产业。尽管柑橘产业一度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产业升级缓慢,当地农民面临收入减少的压力。过分依赖单一产业还可能导致生态问题,如土壤酸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聚居区大多属于生态保护区,生态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如何将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是一个难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