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探索

作者: 陈钰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契机,从单一的旅游到传统文化产业化开发,许多传统村落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但管理滞后、形式单一、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也同时凸显。通过调查和分析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村落状况以及文化传承发展现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政府精准定位与长期规划、深挖村落文化内涵、丰富和创新文化旅游形式等建设思路,以探索如何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富川;岔山村;文化活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6-004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6.008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研究”(23FWY054)。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传统村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其中以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成为一大亮点。“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农业”“文化+教育”等“文化+”发展模式日渐形成,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发展带来新契机,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然而,在推动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和利用过程中,管理滞后、形式单一、可持续性不足等矛盾同时凸显。笔者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传统村落文化建设和发展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尝试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考。

一、问题提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包括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建设要求[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他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色,保留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而在文化保护中,要注意辩证继承,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考虑时代变化和发展需要进行转化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汲取现代管理经验,在转化传统村落生存模式的同时,挖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实现传统村落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重点讨论议题之一。本文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近年来文化建设和发展为例,分析该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传承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尝试提出乡村传统文化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

二、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注意辩证继承历史文化,结合时代变化和发展需要进行转化和创新。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简单的回归或复原,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发展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活化’即唤醒、激发,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就是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焕发精气神,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传统村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3]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要结合新时代发展,融入新技术新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可持续发展概念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联合国环境会议上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保障后人利益不受威胁的基础上的发展”[4],这个概念可涵盖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在文化遗产领域,可持续发展意在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传承。1994年,我国率先推出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并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之后可持续发展被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生态文明等各领域。

“文化遗产的活化重点是要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遗产保护和民生发展服务。”[5]从理论概念来看,传统村落文化要实现活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要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认识并尊重文化的传播、传承规律,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一)岔山村基本情况

岔山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主要民族为瑶族,人口约900人,该村自古就有“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美誉。据记载,岔山村自秦汉时期始就是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入口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村成为广西、湖南两界重要的贸易地之一。从地形看,岔山村地处丘陵、山谷,土地较少,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这也使得该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该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基础薄弱。2015年初,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该村成为朝东镇主要帮扶建设对象。结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建设,当地政府以该村地理文化优势为出发点,一方面积极挖掘整理该村古民居材料,做好古道修缮及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申报;另一方面集合精准扶贫政策推广烟草、黑木耳、果蔬等特色农业种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全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岔山村2019年6月成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7月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19年12月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0年9月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二)以潇贺古道为亮点,打造网红村

保存较为完好的潇贺古道是岔山村的旅游亮点,该村以典型的明清建筑为基础,同时融入瑶族文化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大众眼光。2016年开始,岔山村人依托古道历史、建筑、饮食等文化,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开办油茶店、农家乐、书吧等特色商铺,经过几年打造,于2019年形成特色美食一条街。此外,在朝东镇政府的帮助下,岔山村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开设微信公众号,并通过抖音、微视、火山视频等在网络大力推介岔山文化,该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村。据统计,2019年该村游客量已超过30万人次,岔山村特色美食店铺近30家,以年利润算,一家年收入少的有两三万元,多则达到数十万元。2019年,该村所有居民都顺利实现脱贫目标。因为网红村的旅游影响力,2020年8月中央电视台以专题“广西富川岔山村:古道换新生非遗引来客”对岔山村作了扶贫特别报道,岔山村在全国人民眼前火了一把,该宣传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岔山村的旅游经济发展。2021年,岔山村的游客接待量有所增长。2022年,游客接待量达50多万人次,岔山村乡村旅游业彰显出强劲复苏和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岔山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69万元。

(三)以油茶为主线,打造美食一条街

岔山村目前拥有近30家特色美食店铺,这些店铺主打独特的瑶族风味和地道的食材。在岔山村的古道特色旅游中,以油茶为主体的饮食文化成为主要亮点。油茶是岔山村的传统饮食,当地人称打油茶,以油茶待客是岔山村的优良传统。油茶偏苦涩,却深受当地人喜欢,多是因为桂北多山,湿度大,人们要长途跋涉进行劳作,喝油茶能祛寒、提气、饱腹。除了油茶,美食街各店铺还经营肠粉、烧酒、梭子粑粑、凉粉等当地美食,搭配相得益彰,口味丰富,吸引着各地来客,成为古道旅游的一大亮点。同时,岔山村人根据历史记忆建立了民俗文化体验馆、民俗博物馆等,各地游客皆可在此深度体验瑶山人传统的农耕、商业、民俗等文明。美食文化一条街是该村文化旅游的成功标志。

(四)以电商扶贫为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6]近年来,岔山村正是依托“古道+美食”框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益。2016年起,当地人合理利用村落旅游条件,在驻村工作队支持和帮助下开展电商扶贫,把有机蔬菜、手工腐竹、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已成为该村主要支柱产业。

四、岔山村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思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东风吹起时,岔山村这座曾经贫困和落后的瑶族村落,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精准规划扶持下,在岔山村人民的勤勉务实以及勇于创新的推动下,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昔日的普通乡村蜕变为如今备受瞩目的网红村。当前,岔山村依托其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要实现岔山村传统村落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扶持,仍然需要注入更多的专业团队和专业力量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唯有如此,才能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同时,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持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政府精准定位与长期规划是村落文化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行动兴起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具体实施过程看,岔山村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政府对村落发展的精准定位和长期规划,当地政府对岔山村给予了资金、税收等全方位的支持。从传统经济结构以及基础看,岔山村基础薄弱,加之民族地区民间力量比较分散,市场竞争优势薄弱,所以政府基本参与了从小镇制定内源型发展规划路径到市场运营的整个过程。当地政府在民族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的市场行为中,发挥了支持市场主体成长和培育市场体系的重要作用,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保障了政府介入市场的有效性。在政策保护方面,为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富川瑶族自治县于2019年10月10日正式发布并施行《富川瑶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7],该条例在规范传统村落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工作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该地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得益于政策的引导,从2012年开始,朝东镇政府积极指导岔山村维修潇贺古道,修补道路和古民居。经过4年完善,2016年,岔山村顺利通过评审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当地政府决定打造以“古道+美食”为主题的旅游框架,建立民俗博物院、文化体验馆、图书馆等古道特色文化系列文化群。2019年春节期间,岔山村村委先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鼓励并动员本村群众留村开店经营各类美食。在村委委员家属的带领下,该村成功动员13名中青年留村创业。此外,当地政府利用旅游开发的优势,打造电商产业,在推广美食文化的同时,推销当地特色农产品。得益于旅游和农业的双丰收,2019年,岔山村全部完成脱贫指标。各级政府的精准定位、合理规划及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岔山村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近年来,该村落亦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村落资源分配不均、淡季旺季游客不平衡、公共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亟须政府进一步深入调研,了解村民的诉求和意见,掌握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规划,明确村落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设立专门的旅游发展基金,推广错峰旅游政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公共管理和服务,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提升村落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深挖村落文化内涵是村落文化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网红旅游地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新选择,然而网红地并不一定是货真价实的“红”。打铁要靠自身硬,从网红过渡到现实的“红”,需要更多的内涵建设,这也是目前岔山村文化活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