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作者: 黄玉娇[摘要]南宁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南宁市持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断强化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逐渐缩小,但还存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程度偏低、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问题。南宁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健全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热情;探索数字化供给机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南宁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6-0049-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6.009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的时代命题。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推进,南宁市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已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矛盾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针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4]。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推进南宁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南宁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的必然要求
2024年7月30日,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决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更为繁荣富裕、团结和谐、开放包容、文明法治、宜居康寿的壮美广西。”[5]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到二〇三五年,广西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实现现代化。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理应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迈出更快的步伐。目前,南宁市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不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南宁市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要求
南宁市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11月,南宁市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南宁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广大农村居民思想意识问题。由于南宁市许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大石山区、石漠化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思想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对乡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知之甚少,缺乏文化自觉,对精神文明的认知和需求比较缺乏。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促进城乡之间精神文明建设要素的流动,尤其突出以城带乡,将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拓展到乡村,将城镇的建设与管理应用到乡村,将对城市居民的教育与培训引入对新型农民的教育之中,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乡村的文明水平,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根本要求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多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荣誉。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6],对广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2024年2月,自治区党委发布了《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的责任担当,也是巩固好发展好南宁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良好局面、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宁市蟠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时强调:“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7]南宁市蟠龙社区等基层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到农村社区,实现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是南宁市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南宁市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南宁市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持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南宁市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按照国家三级馆(站)标准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近1500家,其中公共图书馆14家、国有博物馆(纪念馆)7家、文化馆13家、乡镇文化站102家,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352个,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8]。全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已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各馆开放情况良好,设施设备完善,免费向群众提供阅读、培训、展览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2.拓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政府出资、社会共建、企业代管、旅游带动”发展模式。例如,青秀区与广西邕华图书公司合作,在古岳坡建成南宁市第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农家书屋,古岳艺术村分馆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3.优化完善农村文化广电公共服务。近年来,南宁市不断推进农村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智能升级,盘活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资源,建设新型文化空间,强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建设。按照自治区广电局实施“壮美广西·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工作要求,在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开展试点建设,打造示范村,探索智慧广电“建管用融”长效机制,形成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二)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1.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一是积极开展“送戏下基层”文化惠民工程。长期以来,南宁市组织市属文艺单位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形式深入各大乡镇、校园、商圈、社区、企业和工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个性化的“菜单”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歌舞、戏曲、民乐及小品等类型丰富的节目,满足城乡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23年,南宁市“送戏下基层进校园”活动共554场,累计观看群众约30万人次。二是积极开展公益电影放映项目。近年来,南宁市把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2021年,全市434个城市街道社区、乡镇社区共放映公益电影5211场,观影约57万人次;全市1386个行政村共放映公益电影16657场,观影约167万人次[9],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2.加大对志愿服务队伍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南宁市立足基层群众需求,深入乡镇村屯、社区及学校等建立文化艺术培训服务点,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舞蹈、声乐、器乐等点单式的“文化志愿春风行”培训服务。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于2016年入选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团队”,2017年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的“春雨工程”广西文化志愿者走进内蒙古项目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示范活动典型案例。2023年结合“5·23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月”系列活动,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各县(市、区)面向群众开展声乐、舞蹈、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培训服务活动,创作编排了音乐快板《乡村振兴展新容》、服饰秀《一路生花》等文艺作品16件。此外,还以“十年·逐梦新时代”为主题,举办南宁市“文化志愿春风行”十周年培训成果专场晚会,集中展示首府南宁“红色文艺轻骑兵”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绽放的新时代风貌,全景反映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以及广大群众在文化志愿者的辛勤培育下努力自我提升、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三)不断强化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扶持乡村社区业余文艺队。南宁市坚持以基层群众“自给自足”的服务形式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有效转化。通过对文艺队进行扶持、指导、培训、组织演出,各县(市、区)、开发区的基层业余文艺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与巩固,基层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每年扶持200支以上的业余文艺队,在乡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年均开展演出5000余场,惠及城乡群众200多万人次。
2.不断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培训。南宁市组织开展了南宁市农村党员文化和旅游业务培训示范班,对各县(市、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业务骨干、村“两委”干部、农村宣传员、基层党员、驻村第一书记、农村民间艺人、文艺能人、非遗项目学徒等开展培训。培训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文化富民、实施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专题开展,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相关人才经营管理等知识,促进文化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四)持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1.不断强化阵地作用。为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治理中的阵地作用,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补短板”“提品质”“显特色”,促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效能发挥、以评促改革创新的目的,提升文化站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南宁市制定了《南宁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分批次对全市10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评估定级,力争到2025年6月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上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标准。
2.持续加强设施管理。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使用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广泛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引导社区及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现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及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加强对新建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情况的监督,充分利用辖区单位内部和社区现有的文化设施,努力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