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构序、现实意义与当代实践

作者: 岑朝阳 袁民

[摘要]新时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化、创新化、现代化发展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伟大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从价值构序上看,在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人民性是根本指向,时代性是现实指向,发展性是未来指向。从现实意义上看,通过创新驱动、要素耦合、流程再造,文化产业发展将协调与融合各种要素、开辟致富新途径,成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导力量。从当代实践上看,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不断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受众人群;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贸易,发挥市场之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推进建设文化产业平台,创造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场域;突出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着力完善文化产业保障,实现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构序当代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2-0044-0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发展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显著标识。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然成了接续推动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基本现实要义与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的总体要求,为新时代共同富裕事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此,有学者指出,推动文化现代化[2]、改善居民文化精神生活状况[3]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是需在全社会形成精神富裕的共识,并构建内生动力机制[4],二是需要民营经济在文化等领域发挥促进作用[5],三是需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社会补充功能[6]。总体而言,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都发展、都富足,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质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因此,探索、梳理、确证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构序、当代实践及其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必然性与时代发展性。

一、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构序

(一)人民性: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向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构序之一在于人民性,这也是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向。文化既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与精神传承,又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精髓与思想脊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尤其在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文化市场蓬勃发展,极具活力,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与生活需要的不断变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板块,是推动建设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必要组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了为人民群众提供新时代文化产品的重要途径与重要方式。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指向人民的,人民性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自然的根本动因。

(二)时代性: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指向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构序之二在于时代性,这也是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指向。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7]当下,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又为文化产品的流通与传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与市场氛围。

从时代潮流上看,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符合马克思关于文化解放相关论述的现实实践与现实举措,又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展文化市场发展布局的时代举措与时代应然。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立足时代、指向时代、服务时代的,时代性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自然的现实动因。

(三)发展性: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未来指向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构序之三在于发展性,这也是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未来指向。文化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现实工具与首要途径,其力量是无穷的。[8]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兴旺发达,也使得文化传播的力量有了多元化、多样化的现实载体。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需求种类日益多样,社会在文化与人文层面的发展被愈加重视,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遵循与必要途径。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是为了发展、适应发展、服务发展的,时代性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自然的现实动因。

二、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导力量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将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导力量。首先,文化产业通过创新驱动不断优化着自身规模、结构、布局。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高速化、普及化特征,相应地,相关资源也不断被供应给文化产业,使其在产业规模上不断呈现出扩大态势。在产业结构上,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层次分明的内部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提升发展效益的重要力量。在产业布局上,我国文化产业东西发展不均、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其次,文化产业通过创新驱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与优质的文化产品。要形成更具时代特点、更适应人民需求的文化产业,除了规范企业运作外,文化产业运营者还应深入挖掘文化产品的内涵,争取在新时代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并提升服务效率与生产效率,以文化产品的符号属性发挥好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播与服务功能。

最后,文化产业通过创新驱动降低人民群众获取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门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9]我国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者、传播者、弘扬者,也肩负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指向人民的伟大使命。因而,文化产业通过创新驱动,将有利于用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生产率,降低人民群众获取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门槛。

(二)要素耦合:文化产业协调与融合各种要素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将通过要素耦合,协调与融合各种要素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文化产业将与数字要素协调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10]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实现数字要素与文化产业融合,“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1]的必要举措。传统文化资源被数字技术加持,将体现出超越以往发展态势的新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立体式发展。

其次,文化产业将与实体经济协调与融合。文化产业加快与各类实体经济的协调融合,有助于赋能实体经济的再跃升与再发展,实现实体经济从传统上的规模效应发展转向范围效应与下沉式发展。因而,文化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约化、规范化、个性化与可持续化发展的标杆与范例,也成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最后,文化产业将与绿色经济协调与融合。在着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国家宏观背景下,我国文化市场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12]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带动文旅行业的发展,并在数字要素与实体经济影响下向着沉浸式与绿色化迈进。偏向自然、生态的“轻文旅”将成为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崭新力量。

(三)流程再造: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开辟致富新途径实现全方位共同富裕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将通过流程再造,开辟致富新途径以实现全方位共同富裕。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对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起到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必然使之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其他各个领域发生联系、产生交互。在这一过程中,双方进行了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交换,拓展了资金循环的多重渠道,增加了相关工作岗位,革新了产品和服务提供模式,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部署,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

另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对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13]同时,文化产业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现实保障。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回归,文化产业作为协调配置文化服务资源的重要力量,其作用贯穿于物质经济与思想文化两个层面,文化产业通过革新产品与服务提供模式,重视个性化与消费者反馈,实现流程再造,在其现实性上有助于人的全面现代化发展。

三、文化产业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代实践

(一)不断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受众人群

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导向。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遵循“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的原则。文化产业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惠及群众人口越来越多,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对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的福祉较以往都有极大改善。

先把蛋糕做大,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立足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复杂的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基本的是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我国拥有约14亿的人口规模,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庞大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新发展阶段,在充分考量统筹国内市场庞大的内需之后,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继续呈现扩大之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包容性,把文化产业这块“蛋糕”不断做大。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0万亿元左右,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文化需求,受众人群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稳步提高,在现实性上实现了文化产业之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

共同富裕蕴含着精神与物质双重富裕的内涵。从当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城乡区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差距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起点和阶段的不同,造成了城乡区域在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上的明显差异。城镇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交通相对便利等因素,其文化产业规模也更完善和集聚;农村地区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使得文化产业规模相对薄弱和落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转型升级与文旅融合发展,并贴合新时代文化产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深化文化服务消费群体的实际体验。同时,分好蛋糕,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满足农村偏远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产品的现实受众人群更为广泛,切实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奋斗、人人享有。

(二)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贸易,发挥市场之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之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当代文化产业贸易加速发展,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着眼于需求侧,也加大改善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力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创造适应市场和群众需求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经济规模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也更加多元,对文化产业的供给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产业贸易应立足于庞大的国内需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持续提升高质量、多层次、全内容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形成文化产业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良性循环,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能,进而通过文化产业市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共同富裕。

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非公有制经济在文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文化市场中与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面对复杂且庞大的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各类市场主体要协同参与,营造公平合理的营商环境,鼓励各种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使得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对于大中小文化企业,要坚持梯度培育,既通过龙头文化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又要使中小型文化企业有序、有力、有为地参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加快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的转型升级,契合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注重对于新型文化业态与文化消费模式生成的正确引导,以求延长相关产品产业链,增加其产品的实际附加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