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农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龚维玲 庞嘉宜 吴寿平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农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0

[摘要]农旅融合是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强农业产业创新力、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南宁市发展农旅融合的优劣势及当前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发展,挖掘特色亮点、谋求产业创新,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服务升级,借助科技赋能、发展智慧农旅,加强政策保障、构建农旅融合制度和人才体系等针对性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融合SWOT分析 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2-0050-06

一、农旅融合概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均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提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1]

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对农旅融合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大多数国外学者的研究是从产业关联和产业交叉角度出发,而我国学者则主要从融合的内涵内容、融合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融合模式及对策等方面展开。例如,曹雯(2015)[2]、魏玲丽(2015)[3]、朱为斌(2016)[4]等学者对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产业链融合的影响因素和构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姜长云(2018)[5]、陆林等(2019)[6]、钟漪萍(2021)[7]等学者纷纷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村产业以及农旅融合发展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部分学者则从实践层面对农旅融合进行研究,王丽芳(2018)[8]、贺小荣和黄东明(2018)[9]、梁颖(2021)[10]、欧阳诚和袁晓军(2021)[11]等学者分析了山西省、湖南省、贵州省、海南省等地的现实条件、发展环境及存在的瓶颈问题等,并对发展提升方向和建议进行了展望。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南宁市农旅融合发展的优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南宁市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环境条件,提出“十四五”期间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努力方向,以期为农旅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补充新的思考。

二、南宁市农旅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ong)

1.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南宁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盛产水稻、甘蔗、蔬菜、茉莉花等农副土特产品和香蕉、柑橘、火龙果、龙眼、荔枝、西瓜等多种亚热带水果,是全国“南菜北运”的主要产地和全国冬季“菜篮子”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南宁市成功培育了一批享誉全国的“邕”字号农产品,打造了19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拥有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1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香蕉、火龙果、沃柑、茉莉花(茶)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素有“香蕉之乡”“茉莉花之乡”等美誉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是推动农业与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2.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南宁渠道”进一步畅通,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成型,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实现全国省会城市航线全覆盖、东盟国家首都全通航,高铁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建成“一环六射三横一纵”高速公路网,成功入选“2020年度中国高铁旅游名城”。便利的交通和有利的区位优势为南宁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来自五湖四海充足的游客资源。此外,南宁市已逐步建成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道路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交通路网,也为满足城市消费者“日游”“短途”就近旅游需求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十三五”期间,南宁市旅游总消费由2016年的918.6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725.24亿元,年均增长23.46%。旅游总人数自2017年起已突破1亿人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6.8%。受疫情影响,南宁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一度有所下降,但至2020年底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75.85%[12](见图1)。

3.农旅融合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南宁市将农旅融合作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强农业产业创新力、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紧扣“中国绿城壮美南宁”主题,在田园综合体、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南宁成功培育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5个、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65家、广西星级农家乐91家、星级汽车旅游营地13家;打造环青秀山观光游、环大明山养生游、昆仑大道康养游、美丽南方田园游、武鸣壮乡风情游、横州茉莉风情游等6条旅游精品线路;上林县、马山县、邕宁区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武鸣区荣获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③农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扩大农旅品牌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南宁市现有农旅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产业链条短、设施配套不足,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南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很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秀美的乡村风光还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旅游品牌。农旅经济业态单一,多以“农家乐”“乡村民宿”为主,高端农旅品牌较少,与区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相比,农旅品牌效应不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整体而言,南宁市农旅融合的品牌化、品质化、产业化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小规模经营者具有局限性。当前南宁市农旅融合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经营模式,“小、散、弱”特征突出,服务人员多为当地居民,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无法保障,特别是在春节、“壮族三月三”、五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人流量小高峰时期更为凸显。例如2021年国庆假期,仅首日,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即达到74.63万人次[13],小规模经营往往会出现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小规模经营的弱势还体现在未能形成有效的营销推广,难以准确把脉市场趋势,无法针对日新月异的市场消费需求精准提供产品服务,因此普遍存在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3.乡村综合型人才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经商、务工,造成大量劳动力外流。“80后”“90后”“00后”弃农现象严重,青壮年劳动力逐年流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南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占比达68.91%,居住在乡村的占比为31.0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乡村人口减少了43.83万人[14]。此外,农旅融合发展,融合了土地、农、林、水、乡风民俗等诸多领域,相比单一的景区景点,在资源的优化整合上更为复杂多元,管理运营难度更大,现有的乡村人才结构远无法满足农旅融合发展对人才专业化提的更高要求。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政策扶持力度强劲。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以“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可见农旅融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充分把握中央、自治区及南宁市各级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深入挖掘农业发展空间,实现由单一生产功能的农业生产向休闲旅游功能拓展。

2.旅游市场需求强劲。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南宁市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邻近省份、沿海及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省份也是南宁市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其中广东、湖南和贵州居南宁市国内客源市场前三位[12]。随着疫情防控日趋稳定,各地迎来了“补偿式出游”热潮,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行,自驾旅游、短途旅游成为主流方式,近郊休闲亲子游和“到乡”亲子度假休闲发展炙手可热,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四)威胁分析(Threaten)

1.出行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交通便利为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使部分同质化旅游目的地陷入困境。各地均在实施“旅游+”发展模式,部分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缺乏拳头产品,旅游景区项目、旅游产品同质化、大众化现象严重,经营模式主要以吃农家菜、采摘果蔬等为主。区内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及得天独厚“天下第一滩”的北海,区外有“七彩云南”和“多彩贵州”,南宁想要拥有竞争力,突破区际竞争力较弱、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不足的瓶颈,就得找到自己的独到之处,谋求特色发展出路,推动单一的农家乐观光游形式向复合型多元化转变。

2.游客“用脚投票”意识增强。新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既需要基本质量保障,也需要更多消费选择。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优质服务需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游客“用脚投票”的意识增强,定制旅游、体验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型旅游消费方式将成为发展方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开发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这也恰恰说明,目前旅游市场的旅游项目体验性、互动性不高,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发展阶段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持通过品质导向的旅游行业改革工作来满足人们对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坚持以需求为中心,加强旅游产品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之间的动态适配性,在市场定位准确、产品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等方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一味固守原有的经营模式,极有可能会遭到市场淘汰。

(五)SWOT分析总结

通过对南宁市农旅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将南宁市农旅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自身发展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后,可以分析出南宁市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见表1)。

三、基于SWOT分析南宁市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强化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业与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完美契合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选择路径。树立“以城带乡”“以城兴乡”“以服哺农”“以智助农”的理念,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抓好城市旅游和景区旅游的同时,综合考虑大型景区辐射区、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农业生产特点等综合因素,努力开辟农旅融合发展新空间,丰富农旅融合发展新内涵,延伸农旅产业融合新业态,提升农业和旅游业产业结构新品质。一方面,突出资源要素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编制农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农旅融合产品体系的需求侧管理,应以效率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和游客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引导资源要素配置到游客需求量大的农旅专项产品上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注重围绕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制订发展目标。进一步突破区域资源局限,高效整合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餐饮业、文化产品等资源的分散化,形成分工布局合理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充分挖掘亮点,谋求农旅融合创新发展

1.实施精品工程,构建农旅融合产品体系。以实施精品品牌工程为抓手,推动青秀区花雨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西乡塘区美丽南方休闲农业示范区、江南区四季那廊休闲农业示范区、武鸣区伊岭溪谷休闲农业示范区等提档升级。在西乡塘区“美丽南方”、青秀区“田园青秀”、良庆区“嘹啰歌乡”等现有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上,持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壮乡风情等特色元素,培育开发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田园观光、农耕农事体验、农副产品交易采购、农业科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找准市场定位,持续推出“乡村逍遥游”“健康养生游”“亲子家庭游”“红色研学游”“非遗研学游”等线路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