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江山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逻辑解析

作者: 张爱斌

摘 要:“人民江山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鲜明地反映了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主体地位特征。国家长治久安、政党长期执政需要赢得人民的认同,应对国家风险、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地位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命脉,这三个维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本、执政之魂、执政之体,同时是“人民江山论”的政治根基、实践力量与绵延血脉所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江山论;以人民为中心;执政逻辑;中国式现代化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党建的历史经验研究”(22CZTJ28)。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5)001-0114-0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5.001.008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进一步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46“江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国家、疆土或政权,如《三国志》所述“割据江山,拓土万里。”[3]“人民江山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实践的智慧结晶,它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与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结合的基础之上[4],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性质存在不同类型的认知。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立场出发,强调国家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利益及其意志的法律表现形式[5]。二是从民族国家的视角看待国家性质,认为国家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命运共同体,例如美国代表美利坚民族,中国代表中华民族,无所谓阶级性[6]。三是基于国家的民主政治属性,认为国家是维护自身主权与保护公民权利的结合体[7]。由此可见,“国家”概念界定具有多元认知的特点。在国内外政治环境、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历史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生存发展,国家概念的定义及其功能性内涵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国家制度建构功能。

国内学者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进行了充分的理论解读,阐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即“人民江山论”)的历史和文化基础。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与人民主权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现代中国的国家性质由党和人民的意志而决定,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性国家[8]。中国文明既有民族的历史逻辑,又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9-10],根据历史的发展脉络、党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党的目标宗旨等维度分析,“人民江山论”拥有孕育的摇篮、内在的灵魂和实践的基础[11],因此具有整体性的历史观特征[12],表现为对唯物史观的准确把握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13]。其次,“人民江山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权建设的核心理念及理论创新[14]。党的二十大深刻总结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理念[15],“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首要前提[16],人民当家作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进程中得以落实[17]。再者,“人民江山论”是用人民主体视角审视国家概念及其意涵的通俗化表达。从法理角度分析,就是以人民至上为原则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18],有效解决人民性、法治性、发展性、效率性的关系问题[19],形成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20]。最后,“人民江山论”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与国家治理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自觉。中国共产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指引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任务,即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21],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22]。

综上,“人民江山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思想文化渊源和现实重大意义得到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阐释。但是,“人民江山论”的内在逻辑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人民江山论”的理论意涵及其构成要素,本文将围绕“人民江山论”的政治根基、实践力量和绵延血脉三个维度,提出“人民江山论”的一个建构逻辑。

二、赢得人民认同为执政之本:中国共产党“人民江山论”的根基所在

赢得人民的认同对于国家政权而言是最根本的生存条件。现代社会的国家认同不是简单的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问题,而是国家建设本身的重大政治问题[10]。人民认同意味着接受国家共同体属性、政权合法性以及自身的公民性,有了国家认同的思想认知基础,人民才会真正拥护国家政权,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国家主权源于人民,为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一)赢得人民认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维护统一,形成了强烈的国家认同,在此认同基础上又汇聚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坚定维护新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高度统一的人民整体力量,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一是国家生存与人民认同的关系。国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体,它由一定数量的国民、一定面积的国土和一个代表国家最高主权的政府所组成。国家是由全体人民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国家政权赋予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人“国籍”,从法律上确定其国民身份,自然人转变为国家公民,这一转变意味着个体对国家法律的服从和心理认同。国家的主权尊严和生存发展取决于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认同。要认清人民的认同逻辑,首先要辨识人民认同的条件及其形成过程。人民具有人类学意义的自然属性和政治学意义的社会属性,是具有国籍身份的自然人的群体性集合。由于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经历、居住地域、种族血缘等内部因素,以及政治地位、历史背景、财富差距、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群体会形成对于国家认同程度的差异。此外,各民族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以及执政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实施重大政策变革或制度创新所导致的利益得失问题,将不可避免地触及部分群体的认同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下,国民对国家怀有不同的认知、情感与评价[23]。中国同样是在深化人民对国家认同过程中完成现代国家的制度建构[8],“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4]。

二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赢得人民认同的历史与现状。正是在人民的认同基础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25]。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政治目标,赢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新中国诞生后,党中央提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地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响应”[26]。以李四光、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海外学子,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冲破层层阻力,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与全国人民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艰苦创业,发愤图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辉煌成果,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7]。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归国华侨与海外侨胞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满腔热忱地支持祖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斗争,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积极参军参战,参加反封锁、反禁运斗争,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巩固新中国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28-29]。党中央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顺利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国家主权,这些伟大的历史成就从根本而言正是全国人民对国家高度认同的历史证明。当今世界,还有许多缺乏国民一致认同的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因而内战纷争不断,国家崩溃的危险时刻伴随着执政者与每个国民,这对于国家是极其危险的。长期以来,我国香港在港英当局的殖民管辖下不断“西化”,部分香港居民产生了国家认同的错误认知,甚至不认同中国为自己的祖国。祖国宝岛台湾社会则呈现出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危机,民进党当局长期以来在台湾青少年历史教育中“去中国化”,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维护与增强新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认同问题则更为复杂,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是新时代加强全体人民对国家认同的现实路径。人民认同体现在尊重国家的主权象征,包括认同国家的法律管辖、国家的政体和国体,发自内心地尊崇国旗、国徽和国歌。然而,个体能否认同和接受国家的管辖、乐于接受被赋予的国民身份,却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处于重大发展变革时期的国家政权通常更加重视人民认同问题。前述香港特区出现的国家认同危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有效治理下,通过全国人大立法完善香港的法律制度,加强培育和塑造特区政府公务人员和议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感,增强香港特区与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已经成功实现香港社会对国家认同感的根本性扭转。事实充分证明,只有在国家进行的共同法制建设基础上,改善人民的民生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团结一心、目标一致,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同时,要加强社会统一的国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特别对于港澳台同胞更加凸显了对于青少年加强中华文明历史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人民认同国家政权并接受被赋予的政治与法律身份,才会真正拥护国家及其主权,国家政权才能长治久安,国家安全稳定与繁荣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最重要的是党和国家还有全体人民要深刻认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霸权主义势力对于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渗透危险,坚决与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作斗争。

(二)赢得人民认同是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定律

执政党的权力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政党在法律框架下通过竞选活动赢得执政地位,另一类是政党经过历史的洗礼和人民的选择,并通过宪法的确定而赢得执政地位。西方国家竞选制度下的执政党属性决定了其代表的是选民群体和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利益集团,表现为选民代表性政党或者分利型政党特征[30],因此,西方国家的政党不可能取得全体人民的认同,西方国家也无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与西方国家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具有人民性政党和先锋性政党的属性,因而赢得了全体人民的认同。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与人民认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是中华文明传统特质的直接体现,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在[31]。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够长期保持执政党的稳固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2]19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它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怀着解放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无数共产党员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主权独立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政党与先锋性政党的基本特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使命任务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与支持,从最初一个不足百人的弱小政党发展成为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伟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

二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高度认同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法宝“统一战线”发挥了凝聚人民认同的重要政治功能。以党与海外侨胞的血肉关系为例,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建立爱国统一战线[32],1938年在香港设立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充分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和地理环境,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香港同胞、海外侨胞的认同和支持[33] 。无数海外华侨华人在抗战期间捐钱捐物,宋庆龄、蔡廷锴等在新加坡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同盟”,以及该同盟组织的“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和“马来亚华侨抗敌后援会代表团”积极支援祖国抗战。毛泽东为华侨访问团题词:“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34] 1942年初,中共中央在延安建立了海外工作委员会,研究东南亚局势和华侨抗日武装的战略问题及回国华侨的救济与安置问题[32]。在中国共产党的正义感召下,大批华侨青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35],为祖国浴血奋战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39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36]4。以团结广大海外留学生群体为例,党中央“坚持广泛团结、热情服务、积极引导、发挥作用的方针,做好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统一战线工作”[36]15。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37]。海外留学群体人数众多,党和国家对海外留学生实施安全救助,充分体现党对海外留学群体的关心与爱护,激励海外留学人员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学成以后报效党和国家[38-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