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作者: 龙丽波 梁钰婷摘 要:新质生产力对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要求以及目标上高度一致。当前,科技均衡发展程度不高、传统产业绿色发展不足、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高以及劳动者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全面推动科技的平衡发展、着力建设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创新型劳动者,从而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型劳动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自信融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研究”(21CKS050);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ZX2024YB29)。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5)002-0022-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5.002.002
作者简介:龙丽波,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梁钰婷,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公开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的重要命题,强调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对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提出有利于推动科技革命,有利于助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方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赋能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自提出之后就引起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又是深入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结果,凸显了我国走向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方面的显著特色,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打破了全球现代性的困境[3]。从理论基础看,豆勇超、许耀桐认为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4-5],熊晓琳认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6]。从特征来看,刘守英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又从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本质特征研究[7]。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刘怀玉、冯俊、李飞虎从哲学视角、经济学视角、生态学视角等进行了研究[8-9]。从研究重点来看,宋艳华、郑士鹏、张志强、于沛、董慧从科学内涵、精神动力、文明意义、价值意义、经验启示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11-15],而陈海若、卜令全、孔泽鸣则从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6-18]。此外,郭文认为旅游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引性作用[19],焦艳指出了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弘扬斗争精神[20]。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结果,既对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着引领作用,又对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程恩富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1],任保平认为需要发挥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2]。周文指出需要依托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3],孙绍勇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动力和引擎[24],张一飞认为不断优化现代化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一[25],权衡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新动能[26]。此外,任保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遵循生产力现代化规律[27],武峥从动力机制、未来路径等方面剖析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28]。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与研究,表明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当前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现实困境?怎样以切实可行的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因此,本文依托梳理和总结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以期为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任务,而新质生产力是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型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总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要求、目标上高度一致。
(一)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9]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新质生产力依托新模式、新产业以及新动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首先,新质生产力依托新模式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杜绝了“马太效应”的出现。伴随新型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也随之出现变化。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能够形成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崭新模式的形成,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加公平地共享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进而杜绝贫富“马太效应”的出现。其次,新质生产力通过发挥新产业的“头雁效应”,全方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焕新的表现,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产业在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推动企业的市场运营、组织管理以及资源配置发生质的转变,推动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通过发挥新产业的带动作用,整体性推动产业的蓬勃发展,激发和衍生更多技术密集、创新性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迎来全面性、整体性的优化升级,依托产业优化升级发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竞争优势,使产业体系向着绿色化、创新化、低碳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着力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在全球产业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再次,通过释放新质生产力内蕴的新动能,全方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经济发展亟须实现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以及要素配置的深刻转型,过去传统产业依靠低生产要素成本的发展方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已经难以为继,怎样破解改革难题复合叠加、结构调整阵痛以及增长速度换挡的问题,急需新动能、新引擎的坚实支撑。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创新性、先进性和科技性的新型生产力,这一生产力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依托颠覆性技术、关键性技术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飞跃,从根本上转变了生产方式,表征着生产力已经转变为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质变全方位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使整个社会涌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使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幂数效应”,实现社会经济的指数级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夯实基础。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产业以及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平衡性”既共同建构了一个凸显公正、合理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体系,又为最大限度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科技的创新指明了方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它追求的是一种具有显著创新性、先进性、高效性和科技性的生产力,指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创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共同现代化。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30]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现代工业的发展与技术革命(创新)紧密联系,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也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而变革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科技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通过全面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市场行情、技术惯性、劳动者素质以及产业基础等情况,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领域、“绿电+算力”、类脑智能、泛基因组、人形机器人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赢得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和资源,推动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设,通过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打破高端技术壁垒,在全球产业新赛道中率先超越,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面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从而进一步引领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平衡性”,能够着力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在此次产业变革中,我国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元宇宙等为依托,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催生了平台型组织、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经济新业态,着力破解因数据垄断导致的收入差距等不平衡发展难题。通过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依托生产关系的动态变化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统筹推进监管规范的不断完善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杜绝平台数据垄断和数字资本垄断过度占有剩余劳动,使数字技术成为建构和谐产业关系和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确保广大消费者和数字经济从业者的合法利益,着力推动各类优质的、先进的生产要素集中朝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顺畅流动,进而实现各类先进的、优质的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各领域平衡发展的多重考量和高度重视,凸显了在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富裕的同时,更加重视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公平正义,使全体社会成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获得更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和“平衡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
(三)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要求、目标上高度一致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层面上,二者都坚持了人民性;在根本要求上,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最终目标上,二者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
首先,在价值追求层面,二者都是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发展新质生产力表征着借助更加高效、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整体性、全面性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激增,为全体社会成员过上美好生活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人民至上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式现代化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地位的现代化,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把人民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位置,依托人民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创新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在价值追求上,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其目标都是使全体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