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机器人应用与企业价值链升级
作者: 连慧君 傅圣杰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为积极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福祉,深化老年人的价值,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期开设“人口老龄化”专题,邀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连慧君博士团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谢来位教授,就“人口老龄化、机器人应用与企业价值链升级”“低收入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政策优化研究——重庆市‘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养老服务调查”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策划:杨果 易晓艳)
摘 要:在全球人口结构深刻变迁和智能制造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应用能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挑战,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和IFR工业机器人数据,实证探究了人口老龄化、机器人应用与企业价值链升级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会抑制企业价值链升级。其中,企业的研发创新效应和进口中间投入效应是主要作用机制;机器人应用未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负面影响,反而强化了这种负面冲击;异质性分析显示,机器人应用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老龄化地区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负面影响,但在高老龄化地区则有缓解作用;拓展性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能够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企业出口规模及出口扩展边际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工业机器人;企业价值链升级;研发创新;进口中间投入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人口老龄化对北京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优化路径研究”(SM202310038006)。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5)002-0036-01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5.002.003
作者简介:连慧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傅圣杰,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0—2023年期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从7.0%骤升至15.40%[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较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近年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引致的各类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百姓福祉、社会和谐稳定[3]。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4]。2024年,《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5]。
人口老龄化引致的各类经济效应早已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储蓄率、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出口增长[6-13]等的影响,其中,不少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负面效应。然而,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一国产品的生产早已不再局限于由本国独立完成,而是通过国际分工依据各国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组装,因而企业价值链升级反映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获利能力。若企业获利能力下降则不利于企业价值链升级;反之则说明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中地位升级。基于此,引申出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否对企业价值链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是这样,企业应采用何种策略来应对?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已深度融入世界各国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应用方面已较为普及,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2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已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第一大市场。但与此同时,机器人应用也受到很多争议: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减少就业岗位[14];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引致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此外,有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企业采用更多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原因,人工智能会通过替代劳动力、提高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缓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15-16]。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机器人应用是否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引致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
不同于已有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是:首先,本文系统探讨人口老龄化、机器人应用与企业价值链升级间的关系,为机器人技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的作用提供新的实证证据,进一步丰富了相关文献。相较于已有研究侧重宏观层面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企业层面展开分析,更具微观洞察力。其次,本文从企业研发创新和中间品进口投入的双重视角,深入剖析人口老龄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揭示机器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不仅深化了对机器人应用如何调节人口老龄化负面效应的理解,而且拓展了现有理论框架。最后,本文不仅关注人口老龄化与机器人应用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而且考察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出口规模及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机器人应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为政府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等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特定经济因素影响的相关研究。该类文献已相对丰富,其主要研究视角可归纳为:一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多数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其中,抑制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张和减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人口老龄化抑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6];但是也有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延长预期寿命和倒逼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17-18]。二是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部分研究发现老年人口占比上升会降低储蓄率和投资率[19];但也有研究发现,预期寿命延长会导致年轻人出于养老预防心理增加当期储蓄[8],同时老年人会出于赠予子女财产的打算而节约支出,增加储蓄[20]。三是人口老龄化与产业升级。部分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引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生产率降低和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对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不利影响[9-10];但也有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倒逼企业研发创新、促进老龄消费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1]。四是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部分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削弱人力资本存量而显著抑制技术创新,同时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劳动力成本上升挤压创新资金、削弱老龄员工主观创新活力等渠道抑制技术创新[11-12];但也有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也能够倒逼劳动力质量提升、要素结构优化、自动化技术应用从而促进技术创新[12]。
第二类是关于机器人应用对特定经济因素影响的相关研究。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包含三种效应,即替代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其中,替代效应是指当机器人要素价格低于劳动力要素价格时,企业将采用机器人替代部分可自动化岗位的劳动力[22];生产率效应是指机器人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带动更多劳动力需求[23-24];岗位创造效应是指机器人应用能够创造技术人才的就业岗位以及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岗位[22]。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克罗曼(Kromann)等的研究发现,自动化程度提高有利于促进国家生产率提升8%~22%[25]。格雷茨和迈克尔斯(Graetz & Michaels)的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3]。刘斌和潘彤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或国家全球价值链嵌入[26]。
第三类是关于影响企业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作为衡量价值链升级的核心指标,并围绕多种经济因素对其影响展开探讨。相关研究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贬值、市场分割、要素市场扭曲、贸易自由化、税收激励、国内大市场与人工智能[27-33]等视角考察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但是从人口老龄化和机器人应用视角考察的文献还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针对人口老龄化或机器人应用对特定经济因素的影响已经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鲜有研究将人口老龄化与机器人应用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进行分析,尤其是考察人口老龄化与机器人应用对企业价值链升级影响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已有研究更加侧重于考察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而较少关注机器人应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人口老龄化、机器人应用与企业价值链升级三者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其中潜在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本部分重点从企业研发创新效应和进口中间投入效应两个视角梳理人口老龄化与机器人应用对企业价值链升级影响的作用机制。
(一)研发创新效应
理论上,人口老龄化可能通过企业研发创新效应进而影响企业价值链升级。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进而倒逼企业为节约劳动力成本而更积极地加大研发投资,通过创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预期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之一,预期寿命延长会激励人们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企业中年轻员工的受教育年限,增强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创新[34]。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可能会抑制企业的研发创新。由于人口老龄化会提高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养老成本,因而会挤占部分研发资金。并且老龄劳动力可能由于认知能力和体能下降而导致难以接受或者不愿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加之老龄劳动力的剩余工作时间较短,企业往往不会重视老龄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这会抑制老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不利于企业研发创新[11-12]。
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企业价值链升级。一方面,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可能有助于国内中间品生产商提升工业中间投入品的产品质量,生产出相比于国外质量更好、性价比更高的中间投入品,吸引国内企业增加国内自主研发设计的中间投入品使用量,从而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也可能不利于企业价值链升级。其原因是:第一,尽管中国的创新水平总体提升了,但企业的创新质量并未得到大幅度提升,大量企业为获得政府的创新补贴而进行低质量、重复的创新[35],这可能导致企业创新并不会对企业价值链升级产生有利影响。第二,当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时,其生产率也会相应得到提升,这将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边际生产成本。由于高生产率企业有利于克服企业在外贸交易中搜集信息与建立联系的沉没成本,因而高生产率企业更容易从国际市场进口更多高质量中间投入品[29],从而有利于提升其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也就是说,企业由创新引致生产率提高,会促使企业进口更多高质量中间投入品从而不利于企业价值链升级。
机器人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劳动力[22],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帮助企业维持生产效率,缓解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使企业能够在劳动力供给受限的情况下保持生产的稳定性。因此,机器人应用可能有助于平抑人口老龄化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然而,机器人应用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优化生产流程。这种成本节约效应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从而能够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因此,人口老龄化引发的机器人应用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研发创新效应,不仅能够促进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而且通过加速智能制造的发展,进而推动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