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
作者: 刘燕妮摘 要:国际话语权是国际关系较量和博弈的重要指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破除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域的话语困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世界意义。国际话语权是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交织叠加的结果,从内生机理来看,遵循话语供给—话语传播—话语认同—话语运用的递进逻辑;从外部机理来看,以综合国力、国家治理能力、文化自信为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坚持理论指导与文化传承,丰富话语供给内容;多方协作与多点互动,增强话语传播能力;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夯实话语认同;关注人类现代化全球性难题,树立话语运用示范,形成与中国大国身份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国际话语权;影响因素;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新时代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协同性及发展进路研究”(22CDCJ08)。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1-0033-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1.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本质上是国家之间的博弈结果,体现为国际地位与实力等诸要素的较量和角逐。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概念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场域寻求更大的舆论主导权,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理论升华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纲领。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话语维度来看,学者们进行了初步探讨,梳理相关文献,主要聚焦于两大方面。第一,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历史演变的梳理与考察。岳奎、赵鹤玲指出“实现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发展历程[2];代玉启提出从被动探索到主动求索的话语变迁脉络[3];罗永宽、齐娟从雏形期、确立期、发展期、完善期梳理了党百年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4]。第二,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的探讨,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分析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学者们着眼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5-6]。二是分析话语体系建设困境,学者多从西方话语霸权、自身话语建设能力不足进行探究。武豹、吴学琴认为,西方话语霸权、话语概念范畴表述能力不足、话语对外传播水平不高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7]。吕伟松、赵庆寺认为,“西强中弱”话语生态、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缺失、对未来新场域应对能力欠缺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的阻力因素[8]。三是分析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与举措,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和视角提出建设路径[9-10]。
从国外研究来看,近年西方学者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并指出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11]。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功引发国际社会的主动观察和学习,国外学界着重探讨中国模式的建设成就、成功原因、经验启示等,比较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如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指出:“中国模式可以被理解为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特殊发展模式,也可以从更普遍的角度被理解为一个别国可以模仿的模式。”[12]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强调:“数十年来,中国一直在摸索自己的模式。”[13]毋庸置疑,国际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是在特定话语体系和利益框架下展开的,必定存在一定偏颇和误读,但不乏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话语权研究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多维视角。
综上所述,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话语体系的研究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目前来看,对话语权或国际话语权维度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论述。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话语权为研究对象,揭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结合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二、概念分析与提升意义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话语属于语言学领域,是“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言语”[14]。但话语并不仅是向人们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语言符号工具,话语具有深刻的政治意蕴和社会建构意义。后结构主义代表、法国学者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的著名论断,即话语背后是一种权力关系,“权力是透过话语发挥作用的东西,因为话语本身是权力关系策略装置中的一个元素”[15]。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争夺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理论凸显出话语权力属性的逻辑实质,“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去传播已经发现的真理,可以说是这些真理的‘社会化’,甚至使它们成为重大活动的基础,成为一个共同使命、智力与道德秩序的要素”[16]。话语能够重塑社会关系、形成权力机制。概言之,话语内蕴着权力本质,政治文明实践也向人们证明话语权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结构性权力。除此,话语权还包含“权利”内容,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语言技能“还意味着有权利说,有权利通过语言来运用自己的权力”[17]。综上,国际话语权是指主权国家享有在国际社会平等言说、发表观点的资格,并通过表达思想、传播理念等对国际社会形成影响力和主导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实践发展、建设成就和基本经验等方面的表达和阐释,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国际话语权是国际关系较量和博弈的重要指向,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破除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在国际社会的话语困境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多元化的现代化路径才符合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规律,但美西方国家长期操控着现代化的释义权和评判权,宣称西方现代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近年随着中国崛起,秉持以二元对立思维、单边主义观察世界和他国的美国深感头号强国的地位受到威胁,恐慌、焦虑情绪加剧,因此西方国家在观念话语领域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围攻和打压,肆意指责和挞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误导国际舆论,使话语博弈中本就处于边缘化或失语状态的中国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上更加举步维艰。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化解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分歧,消除对中国道路的负面声音,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世界意义
不可否认,人类现代化发端于西方社会并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但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塑造的现代化普遍规则正遭遇危机和发展困局,而那些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制度经验的国家发展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崭新形态,不仅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和矛盾,同时成功破解了阻碍全球现代化进程的诸多难题,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新范式,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逐步探索而形成,体现着人类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双重意蕴交织并存的统一体”[18]。提升国际话语权,将中国现代化实践转化成具有感召力的话语体系,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因素
国际话语权是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交织叠加的结果。从内生机理来看,国际话语权生成是从话语供给—话语传播—话语认同—话语运用的递进过程;从外部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生成要以综合国力、国家治理能力、文化自信为保障。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内在影响因素
1.话语供给:国际话语权的生产因素
话语供给关涉话语内容和话语质量,是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征程中,披荆斩棘、踔厉奋进,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提炼概念、范畴,总结规律,推进话语创新,丰富话语内容,表现出强劲的话语供给力。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19]。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20]。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新概念和战略目标。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指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1]在话语表述上邓小平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使用百姓熟悉的“小康”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代,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党中央提出了内涵更丰富、意蕴更深刻、标识更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概念,以及大量原创性的新思想、新概括和新论断,如,中国现代化“并联式”发展过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话语表达,中国现代化话语叙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了世界意义,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五大原则和目标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资源。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不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促进了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分析和经验研究来看,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有很大差距,无法全面、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供给要致力于学术体系和理论创新的建构,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识性概念,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中国智慧,向世界阐述中国的发展观。
2.话语传播:国际话语权的传播因素
国际话语权是话语体系和传播机制的综合体现,通过传播介质才能实现对外话语传递和情感映射,只有“说得出、传得开、叫得响”,才能产生话语影响力、塑造力,发挥社会建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传播要依据传播逻辑科学正确、客观公正、清晰完整地对其发展理念、理论体系、实践形态等展开阐释和解读。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认为各国现代化建设只能遵循西方发展逻辑。在这种现代化语境中,必须向世界讲清楚的核心性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当代实践;必须回答好中西方现代化之路有什么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霸权扩张的现代化路径,是以人民为中心、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彰显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传承中华文明伟大智慧的具有自主自立性、民族共识性的创新性实践,有着光明前途和广阔前景,能够为那些与中国有着同样历史经历和发展意愿的国家提供全新选择和借鉴;必须解答好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疑虑,要让世界明白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关注人类现代化难题,寻求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创平等互惠、共同繁荣的新型国际秩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谋求自身发展,也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话语认同:国际话语权的情感因素
话语经过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传播,应激发起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实现话语认同目标。话语认同是指人们对话语言说内容的认可、信任、赞同和支持,体现为话语主体的价值立场和主张的输出对受众对象的价值观浸染。话语认同程度取决于话语吸引力,即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度,以及国际民众主动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