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联动与实现路径
作者: 严海宁 刘震海 刘堂森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当社会保障的功能实现现代化之后,将遵循全民保障逻辑、全民福祉逻辑、文明幸福逻辑、生态福利逻辑以及和平发展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联动,进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实现。其中,尤其能通过推动创新将巨大的人口规模从“人口约束”转化成“人才红利”,还能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此,需重点对社会保障结构进行改革,促进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实现社会保障结构的联动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新结构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农村现代化测度与评价研究”(22AZD139);江西省创新项目“社会保障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联动与实现途径——新结构经济学视角”(S202310406045)。
[中图分类号] F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020-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我国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在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关联?社会保障如何实现功能现代化①?如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既有文献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文献突出强调社会保障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郑伟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2]。万国威则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要基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另一类文献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之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何文炯等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认为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伟大变革,都是我国现代化的过程,都对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孙鸿鹤则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序推进,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及均衡水平将持续提升[5]。
此外,从根本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之中。社会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根本目标[6]。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实质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保障的一般性特征就是围绕“人”展开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帮助人们应对生命周期风险[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保障更是如此。我国社会保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作为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逻辑[8]。而且,从新中国七十余年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民性是我国党和政府坚持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9]。具体而言,人民的保障需求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针对“有效化解人民的社会风险、积极提升人民的社会福利、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等目标而展开[10]。
可见,既有研究指出了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从不同的侧面较好地揭示了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互作用,但对于这些作用产生的基础——二者的逻辑关联却少有涉及,本文则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揭示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联动,探究如何在社会保障功能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结构与其他各类结构产生联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概念,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凝练与独特表达,具备着深刻的内涵与外延,因而需要对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进行探究,为全面把握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与助推路径提供认识基础。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情境下的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仍然是“现代化”,理解其基本内涵的关键在于明晰何为“现代化”。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盛行,主流观点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即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宪政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实现科学化。这种简单照抄、生搬硬套的现代化方式既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也脱离了各国的基本国情。实质上,从新结构经济学来看,现代化的本质绝非“西方化”,而是改变自身支配社会变迁的禀赋结构决定的生产结构从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安排,换言之,“现代化”的本质是自身结构的转型升级[11]。那么如何推动自身结构的转型升级呢?
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资源、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压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逐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逐渐成为推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进而驱动各类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创新的根本来源是人才,人才能够带来不断地创新,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将促进要素禀赋结构转型升级,进而驱动各类结构转型升级。调动各种要素、完善各类制度安排以推动人才进行持续不断地创新,既是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要义,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因此,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个社会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安排鼓励和支持每个人进行持续创新进而达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看,因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创新是“人”得到充分、全面发展的结果,所以支持创新的制度安排也应当针对“人”展开。这与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为资本获取最大利润而创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创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12]。在推动创新的系列安排中,直接服务于人的科研创新投入处于“塔尖”,提升个人人力资本的教育发挥着中坚作用,而保障个人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具有基础性作用,各部分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现代化又呈现出一些“中国式”特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根植于我国人口总量超过14亿的基本事实。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更进一步看,现代化本质上只是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人”才是目的,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对于现代化过程而言,巨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往往意味着实现现代化的难度是巨大的,人口越多,情况则越加复杂,一旦发生动乱,由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对现代化进程造成的阻碍也是倍增的;因此,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应对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巨大的人才资源,大量的人才能够带来大规模的创新,对我国现代化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想将人口转化成人才,再将人才转化为创新,一个稳定的社会支持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和平发展,不对外扩张和掠夺。从大历史观来看,这一特征根植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既不同于西方式战争驱动逻辑下的殖民扩张、掠夺以攫取大量的资源实现现代化,又不同于苏联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逻辑下的牺牲农业、压榨农民以发展工业进而实现现代化[13]。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式的和平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不称霸、不搞扩张的承诺,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14]。和平发展、不对外扩张和掠夺则意味着剩余主要通过内部积累,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全球供应链面临危机,不少国家尝试与中国脱钩,再加之全球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下降,经济的增长将会更加依赖于内部。因此,我国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在此情况下,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15]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锚定的目标[16]。具体来看,共同富裕主要包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共同”,另一个是“富裕”。“共同”则意味着不分地区、行业、阶层、民族,对全体国民进行覆盖,实质上是一个“分蛋糕”的过程;“富裕”则意味着满足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质上是“做蛋糕”的过程;二者属于一体两面,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进一步看,做大蛋糕的关键在于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分好蛋糕则要求具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且往往依靠再分配对贫富差距进行调节,健全的再分配制度尤为重要。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对创新、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分配等要素具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要素往往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保障所发挥的功能。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息息相关的。接下来,本文将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展开具体分析。
二、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联动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等方方面面,与中国式现代化密不可分,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如何使社会保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助推作用充分发挥?在此之前,有必要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接下来,本文将分别阐述社会保障与这“五大特征”的逻辑联动。
(一)全民保障逻辑:社会保障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与人口规模巨大存在三重联系。首先,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社会保障的天然需求巨大。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诉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保障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社会保障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相对价格”不断上升,在政府治理目标函数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次,巨大的人口规模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规模、复杂的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禀赋水平也在不断升级,逐渐形成了资本要素渐充裕、劳动力要素渐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最适宜产业结构也逐渐从传统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部分地区则由工业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导方向发展。这一生产结构产生了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一方面,与传统农业相比,工业就业者缺乏土地的天然保障,再加之工业风险的增加,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消费对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消费的提升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保障的支撑,高新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社会保障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也需进一步发挥。最后,巨大的人口规模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人才规模,进而带来大规模的创新。从发挥人口的创新优势来看,要想发挥人的创新作用,关键在于将“人”打造成“人才”,这一过程所依赖的就是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发挥出人口的创新潜力。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保障又密不可分,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能够减轻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家庭负担,使其能够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子女教育上。因此,社会保障是影响创新的更为外生的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保障将通过促进教育的方式来发挥人口的创新潜力。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既要在总体水平上达到最适宜,又要通过健全的制度安排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的总量在不断提升并且趋于合理,但是内部资源配置结构的发展却较为滞后,优化社会保障内部结构是社会保障创源的重要渠道[17]。通过实现社会保障的现代化,首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是适应生产结构的变迁,推动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从而将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把“人口约束”转化成新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18],实现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能够发挥人口规模带来的巨大的创新潜力,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进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