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困境与路径

作者: 陈潜 林子筱 郑博匀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的共同富裕社会是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而维护劳动正义是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的关键。在马克思劳动正义观视阈下,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占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劳动过程的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劳动成果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规定。然而,构建以劳动贡献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面临资本逻辑下的思想束缚、数字经济下的正义阻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制度制约等多维困境。以马克思的劳动正义观为指引,以批判性视野构建劳动正义的价值共识,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正义再塑,完善财富积累机制,着力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

关键词:共同富裕;劳动贡献;劳动正义;马克思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重点项目“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研究”(FJ2023MGCA009);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福建农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研究”(22FAFUDJ014)。

[中图分类号] F04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035-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1]中国劳动者既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体,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正确理解劳动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一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同劳动的必要性,又要彰显劳动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1]。因此,不断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维护劳动正义是其中必要的准备工作。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资本扩张、技术进步等因素使劳动的正义性受到严峻挑战,坚持以劳动贡献主导的共同富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目前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学者们一方面集中在劳动正义对共同富裕价值支撑的研究上,另一方面将劳动正义置于技术进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等视野中考量,这些研究无疑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劳动正义观,立足于新时代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的现实困境,以期在马克思的劳动正义观对新时代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的指引上寻求突破。从劳动正义的角度检视当前劳动的内容与方式,以批判性视野矫正劳动的非正义性因素,以促进劳动解放为目的,助力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

一、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的内涵及其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生发于其对唯物史观架构的进程之中,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损害劳动正义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不仅要逾越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也要对资本主义追求财富扩张而忽视主体价值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扬弃,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对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的践行。

(一)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的科学内涵

劳动是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最重要的范畴,正义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以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旨趣,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正义形态。何为正义?正义是涉及人们利益的社会行为的等利或等害交换,这种交换行为是否“具有均等、比例性质”[2],成为这一行为是否正义的评判准则。显然,正义是规整人类交换行为的道德准绳,具有规范性与批判性。劳动正义作为偏正结构词汇,是将正义置于劳动的前提下考量。何为劳动?在马克思劳动正义观视阈下,劳动是人们在“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3]162的目标下开展的改造与创造对象世界的感性对象化活动。由此可见,劳动一方面是创造价值与生产使用价值的财富积累活动,另一方面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劳动是一项将人与自身、社会、自然、他人等发生价值关联的内隐性议程[4]。在资本逻辑倏然生成与全面布展的现代社会,劳动正义已然成为一个值得反复审视的伦理概念。劳动正义既内蕴着劳动交往过程中的正义性关怀,也渗透着对与正义脱嵌的不合理部分的理性超越与正义牵引。

马克思劳动正义观是在对资本正义的激烈批判中建构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相信资本主义社会“天然正义”的谎言,马克思则敏锐意识到,资本正义虽然是对主体自由意志的肯定,但其仅仅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是一种形式正义。所谓的资本正义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5]马克思对资本正义的批判,并不代表他对正义的拒斥,也不代表马克思的思想无任何正义立场,而是变革了正义讨论的理论视角,转而立基于劳动正义的思想态度[6]。理论只有在物质生产的劳动领域深耕,才能真正地理解正义的内涵。在马克思的视野里,劳动无疑是人自由自觉的本源性活动,相对于资本而言劳动具有优先地位,因而马克思劳动正义观以实现“劳动解放”为终极旨趣。具体来看,劳动解放大体包含三重意蕴。其一,劳动是基于自愿的、心情愉悦的联合劳动。其二,劳动解放使得社会财富的源泉从人的直接劳动转变为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其三,劳动解放意味着个人所有制的重新建立,资本主义所有制被彻底废除,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再次合一。不断累积的劳动将展现人的创造性,并丰裕人的自由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正义观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坚持马克思劳动正义观为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标明了行进方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不应过度强调收入分配的重要性,而弱化生产在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7]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8]假若没有生产力的有力支撑,谈共同富裕是苍白无力的。回到马克思的生产性视角,坚持马克思劳动正义观,方能指引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在共同富裕与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的辩证关系上,从生产资料由谁占有、劳动过程是否正义、劳动成果分配是否公平三个方面出发,马克思劳动正义观与建构共同富裕社会一脉相承,马克思劳动正义观为促进新时代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遵循与实践指向。

1.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占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社会财富的据有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实现劳动正义的前提就在于解决生产资料初始占有的问题。生产资料的缺失势必导致生产活动的迟滞,共同富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在劳动的前提,即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社会贫富差距的总源头在不合理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积累的过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站在资本积累的历史逻辑上看,资本家通过欺骗、掠夺、盗窃等非正义性的侵占方式完成了私人最初的财产累积,致使广大劳动者被迫与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相割裂,只有通过出卖劳动维持生计。然而,这却相悖于劳动是私有财富的主体本质。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分配只能采取按资分配的形式,劳动者只能沦落为受资本压榨的弱势群体。总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势必赋予私有财产以主体性,资本家的财富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张,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不可避免地加深,共同富裕也就无从实现。从供给侧视角考虑,要将生产资料“解放”这一劳动正义的前提正义推进到社会劳动的全过程。从需求侧视角考虑,共同富裕社会务必保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推行[9]。关于生产资料“解放”的实现问题,马克思也指明了基本思路,指出财产私有“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3]182。劳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消除贫困对于生命的威胁,完全否定私有财产的思想是不可取的。盲目地摧毁私有财产以推行私有财产平均化的行为,只会造成生产力的倒退。而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要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的同时重建个人所有制,构建一个社会劳动联合的共同体。

2.劳动过程的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劳动者要想保证自身的劳动正义,在劳动过程中就要拥有优良的劳动环境与和谐的劳动关系,如此才能实现劳动者对其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实现共同富裕要在对劳动过程的正义追寻中得到保障。而劳动不再为生计奔波,自主确定劳动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表征。在共同富裕社会中,人的本质存在将得到确证。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正义观与共同富裕社会的价值诉求都指向人本质的解放与发展,二者的内在要求是高度统一的。在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背景下,劳动沦为资本增值的中介。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本应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物化成为货币的关系。在此非正义的劳动过程压迫之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159也就成为现实,资本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生产力基础。在马克思劳动正义观视阈下,劳动的过程正义是自由自主的劳动,对劳动自由自主的追求内在地包含了对劳动关系和谐、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追求[10]。劳动关系和谐是指劳动结构框架内的构成要素间以及要素与整体间的有机和谐关系,表现为人与人间的来往有序,人与自然间的来往有度,以及劳动制度的公平安排。劳动拥有正义的过程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只有满足了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的劳动过程正义,劳动者的身心才能解放,其积极向上的人格才能养成,如此的劳动过程才能实现劳动者物质生产与自身发展的正义性统一,激励着劳动者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断奋斗。

3.劳动成果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规定

分配正义是“共同”和“富裕”耦合之下产生的命题,正是试图破解人类文明史上未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财产分配难关。分配劳动结果的分配问题是涉及劳动伦理的重要问题,也是劳动者劳动的公平性与正义性的映射。劳动的结果正义是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使劳动者通过劳动积累的财富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为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提供必要规定。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将劳动与货币的交换视作流通与交换框架内的合法范畴,将这种看似公平合理的交换形式奉为圭臬。然而,马克思却从中发现了劳动结果异化的实质。所谓“等价交换”是一种带有剥削性的、形式化的交换形式,资本主义的劳动分配带有非正义性,成为贫富差距的推进器。劳动分配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备条件。只有构建共产主义共同体才能摆脱资本主义劳动分配的剥削性,避免劳动成果的个人积聚,使其为全体人民共享。在此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交换也指向社会共同体对共同富裕的寻求。马克思将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贡献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如此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劳动者财富占有的差距。只有到了第二阶段,当集体财富的源泉在社会中大量涌流时,真正的劳动分配正义才能得以实现。

二、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的现实困境

虽然“共同富裕”与“共同富裕社会”分属两个概念,然而在“共同富裕”概念的使用过程中,渐进地内嵌着“共同富裕社会”的意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成为理解“共同富裕社会”意涵的主要遵循。“共同富裕社会”应是一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渐进式发展的和谐共富社会[12]。当前,技术进步、数字经济发展、资本扩张等因素损害了劳动的正义性,分析劳动正义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助于精准扭转劳动的部分非正义性因素,助力共同富裕社会的构建。

(一)资本逻辑下的思想束缚

资本逻辑在现代社会中表征为人的消极发展与物的积极发展的逻辑悖论。在现代境遇中,资本逻辑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越发加剧了劳动正义困境,误置了劳动正义的价值诉求[1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与技术发展在历史上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中,资本和技术快速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受资本逻辑支配的劳动逻辑渐渐转变为技术融合,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发展逻辑,使人们忽视了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资本逻辑的“合理性”在技术进步的加持下越发具有迷幻性,人们在强制话语的裹挟中被迫适应劳动的新形式,正尝试放弃追求劳动正义的正当诉求。然而,在社会生产力实现高度发达之前,劳动正义在社会生产中难以实现,这导致了如何实现与劳动本质力量相匹配的劳动正义价值诉求的长期困境。资本逻辑在技术进步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劳动正义价值诉求的误置导致劳动的正义价值逐渐式微,又势必导致人们对这一价值形成共鸣的困难。马克思的劳动正义观要求劳动的最终目的指向人的尊严、自由、幸福。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劳动深受资本逻辑支配,劳动的价值指向被资本力量强行同化,导致了劳动的价值与人生存的价值维度相背离的趋势。技术进步与资本逻辑的共同作用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异化的根源,技术进步支撑下的劳动生产往往内蕴着技术背后的资本追求利益扩大化的目的,容易引发技术的“集权行为”,即顶尖技术向资本要素涌动与积聚,进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技术进步的进程下逐步沦为虚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