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资本发展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方案
作者: 王丰 吴婧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阐释了规范资本发展的核心要义,包括规范资本发展的根本立场、本质要求、目标遵循、治理形态和实践路径。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设置“红绿灯”,规范资本发展的实践方案,包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资本行为转向“绿灯区”;明确规则底线,禁止资本行为转向“红灯区”;施加限制条件,增设“黄灯区”规范资本防“红”转“绿”。
关键词:资本特性;资本行为规律;规范资本发展;设置“红绿灯”;两个毫不动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革命文物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创新机制研究”(23VSZ160)。
[中图分类号] F0-0;F04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056-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设置“红绿灯”规范资本发展作了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1]30。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提出要为“资本设立‘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2]。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成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规范资本发展的内涵及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有学者认为,规范资本发展是指通过规范资本无序扩张的外部环境[3],为资本行为划定规则边界,对资本的投入领域进行引导和约束[4]。为少数资本亮“红灯”,更好地给大多数资本开“绿灯”[5],以规避资本运行可能的风险,将资本引入与服务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的轨道[6],为推进共同富裕服务[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诸因素的限制和规范,具有一些特殊性[8]。通过规范资本发展,能够让其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9]。可见,规范资本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10]。包括健全资本发展的法律制度[11];严格执法监管[1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13];正确处理资本与利益的分配问题,扩大按劳分配制度对劳动者的受益覆盖面[14],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定向为规范资本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16]。
综上所述,学术界从多个方面对规范资本发展的内涵及路径做了深入探讨,但缺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范资本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其核心要义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总结。而要科学地规范资本发展,就需要在诠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基础上,着力分析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关于设置“红绿灯”规范资本发展的核心要义,以此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17]217。只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特性与行为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一)资本的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认为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是发展经济的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各类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7]217-218“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17]211“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17]219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等各种形态的资本,不仅都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主义规定性,也被赋予了任何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所规定的一般性质。在价值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的过程中,各类形态的资本是“作为孜孜不倦地追求财富的一般形式的欲望”[18]而自行增殖,“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19]218。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原始要素——劳动力,它便获得一种扩张的能力,可以不受资本量的限制而增加利润,从而增加资本积累。“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20]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1]。如此而言,逐利性、流动性和扩张性构成了任何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所赋予资本要素最为突出的三个特性[22]。
(二)资本的行为规律
由资本特性又衍生出资本的行为规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具有文明与野蛮并存的二重性。一方面,资本的文明面使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9]927-928,具体而言,资本推进了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催生了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以及促进了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资本的特性又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比如:资本的逐利性引发资本无序扩张、资本的无序性损害劳动者权益、资本的积累性导致两极分化效应、资本的投机性促使资本脱实向虚的倾向。
从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上来看,资本的逐利行为没有界限,如不对资本无底线的逐利冲动进行有效约束,任由其被无限放大,就会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后果[23]。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通过立法和市场调节等方式对资本行为进行了规范,但这些规范措施的实施更多的是来自无产阶级的反抗,来自对资本攫取剩余价值所形成的巨大压力的被动反应。这种规范措施,往往是被迫的、事后的、碎片化的,目的不在于解决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中的消极问题,而在于更好地攫取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资本发展的核心要义已大相径庭。它立足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审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24],通过设置“红绿灯”精准施策,强化对资本运行的引导,以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规范资本发展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17]221。为资本行为划定绿灯区和红灯区,坚持规范资本发展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坚持规范资本发展的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坚持规范资本发展的现代化目标遵循,坚持规范资本发展的精准施策治理形态,坚持规范资本发展的科学施政实践路径,是设置“红绿灯”规范资本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规定了规范资本发展的根本立场
资本行为规律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但资本的具体运用及其所产生成效和问题又受不同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例如,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资本运行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行为目标的[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17]219,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资本的运用必须树立“人民至上”的立场,以克服资本逻辑的缺陷与弊端,服从和服务于增进人民福祉。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资本发展的根本立场。
规范资本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并在多个重要会议上阐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并彻底地贯彻和贯穿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以及推进高质量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2。这就决定了规范资本发展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与价值取向,使资本在合理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因此,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行为,不仅是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手段,还发挥着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规定了规范资本发展的本质要求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7]14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某个领域的共同富裕,不是某个阶层的共同富裕,也不是某个时段的共同富裕。而遵循剩余价值逻辑的资本行为,常常导致经济资源流动非均衡化、收入分化以及行为短期化,产生的是与共同富裕相背离的结果。因此,必须按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规范资本发展,引导资本行为克服盲目性、无序性、短期性、剥削性和垄断性,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定量的社会财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资本是黏合其他生产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资本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使得资本一旦与其他要素结合起来,“社会内部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27]。资本同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结合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同财富积累一起积累的是资本积累,合理的资本积累必然要求追加相适应的劳动力数量,在资本增长超过劳动力增长的条件下,劳动收入会随之增长[28],缩小两极收入差距。反之,过度的资本积累,可能会引发产能过剩,不利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设置“红绿灯”规范资本发展不是为了纯粹地限制甚至禁止资本行为;而是引导资本行为处于或者转向“绿灯”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29],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公平合理地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要求,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设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现代化收入分配体系,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0]214。无论是在初次分配中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还是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机制,抑或是推动第三次分配,都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规范资本发展,也要坚持合理分配这一重要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范资本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保障资本从社会分配中获得应有的利益,提高资本投资效率。在分配中回应人民关切、保证人民利益,既“注重保障资本参与社会分配获得增殖和发展,更注重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7]220,切实将资本行为引导到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规定了规范资本发展的目标遵循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1]762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遵从“人的现代化”内在要求,将其置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形成“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建设下的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1]23-24;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定位,进而确立了人民作为规范资本行为的主体地位。
单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市场行为、资本行为只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会造成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陷入精神空虚,形成精神生活趋向“富裕”与“贫乏”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与物质生活相对立[32]。这凸显资本行为的物质财富追求和利润追求,忽视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全面发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规定了规范资本行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33],引导资本参与人口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将资本行为聚焦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