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研究

作者: 耿小烬

摘 要:金融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胸怀“两个大局”,以“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思想为指导,从货币、市场、金融的基本关系出发,说明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念为根本要求,提炼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观点。从探索金融发展创新、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兼顾经济—社会目标三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思路。从资本治理、货币政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区域金融五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方法。构建从理念—思路—方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

关键词:新时代;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治理现代化;金融强国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金融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2020YBJJ50)。

[中图分类号] F82、F8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4-0055-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4.004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1]。金融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多次发表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其中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未来金融如何发展的问题,就是“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这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本文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思想为指导,阐述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探索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思路方法,以期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治理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国金融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已经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的债券市场、股票、保险市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金融大国。金融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中国共产党直面金融风险,一次次化危为机,实现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目标,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向前[4]。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所描述的经济和金融自由化之路[5]。始终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造了有别于很多国家不要求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保持紧密联系的发展方式[6]。突出了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强调资本有序扩张,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与西方国家突出以资本为纲,出现资本无序扩张和扩大贫富差距的作用不同[7]。但是总的来看,对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不够,金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金融发展存在外部借鉴多,符合中国需求、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金融理论界的工作落后于金融实践,因此,要加大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研究,促进中国特色金融治理走向学理化、国际化[8]。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中,金融治理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面临过去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国家没能解决的问题,一是金融体系的现代化。目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球金融大国,但仍然不算是全球金融强国[9]。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明确地把金融业的现代化作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10]。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拉美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始终无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给我们提供了警示[11]。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较高等问题造成我国金融面临较大风险[12-13]。三是遏制金融化倾向。虽然我国实体经济某些领域仍存有金融支持欠缺的问题,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度金融化的倾向,资金空转,金融“脱实向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14]。重点民生领域存在过度金融化问题,不仅危及广大民众的财产安全,还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15]。四是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制度的竞争力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竞争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金融体系要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16]。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发展[17]。

二、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探索

向静林、艾云等认为,交易及其组织形式是经济治理的基础,也是金融治理的基础,因此讨论金融治理问题时,有必要回到交易及其组织方式这个最为基础的层次上[18],据此本文从货币、市场、金融的基本关系出发,探索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念为根本要求,提炼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观点。

(一)深化对货币金融本质规律的认识

在漫长的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在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下,过着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生活,这时并不存在商品、货币和市场。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原始部落。这种部落之间的差异性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使得部落之间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成为可能并变得必要。频繁的商品交换行为使得社会中出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直至最后出现金属货币。商品的交换也由之前的物物交换发展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稳固了分工关系的发展演进。随着商品交易的扩展,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的形式不断变化并走向统一,货币从一般商品到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完成了从交易媒介到商品价值标尺的转换,所有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要通过与货币的兑换关系才能实现,货币成为一切商品价值的标尺和实现形式。不仅如此,货币也成为一切商品的支付手段和劳动价值的贮藏手段。货币的这四大职能(交易媒介、价值标尺、支付手段、价值贮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有利于交易的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货币统一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统一市场,促进交易与分工,推动经济发展。其次,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依据,是对私人劳动价值的评判,是市场经济中效率机制、竞争机制形成的基础,有助于拉齐整个社会生产率水平。再次,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将集聚起来的货币作为劳动力的支付方式,从而集中动用劳动力资源于当前的需要之中。最后,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本质是存储劳动力的工具方法,有助于进行劳动力的跨周期与跨区域配置,是管理劳动力资源,即最好地运用人这一宝贵资源的基础,可以满足动用大规模劳动力的需要,比如抵御不可预期的风险,完成大型项目的实施等。

随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是一切商品或资源的价值实现形式,一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货币为纽带完成的,货币配置效率的高低影响到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货币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人类演进过程中,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经过了中央集权下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向商品经济时期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从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到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一种制度的变革,这种制度的变革是通过政权的变更,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来实现的,这种变革最初出现在西欧国家,以资本主义制度替代封建主义制度的方式实现。在欧洲,相对分散的中央集权,以及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提供了可能,资产阶级依靠强大的财力支撑,推动封建制度破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更大范围的商品交换、市场交易得以实现,由于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大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欧洲政治制度的演变。市场经济的出现摆脱了封建统治的束缚,从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向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追捧。

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由交换市场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配置水平的提高。而市场化的货币资源配置就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的,金融体系伴随商品经济发展产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壮大,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金融的发展一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二是金融创新的结果。

(二)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从市场经济制度来说,资本主义塑造了最早的市场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了平等竞争的交换关系,以间接的宏观调控代替直接的政府干预,以法治化代替行政权威或道德权威维持社会秩序,塑造了最早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的角度,市场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西欧国家因此变得强大,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崛起,并不断向全球扩张其影响力,但资本主义过分追求效益最大化,忽略了人是经济社会的核心和社会经济财富创造的主体,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异化,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不断丧失的社会信任越来越难以凝聚人心,科技的发展难以弥补人心的涣散,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虽然它的成熟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实现的,但它依存的基础是商品经济,伴随着商品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与其他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态。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相互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资源环境条件的制度形式,致力于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态,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过度追求效益目标而忽略人的因素的制度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金融的发展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态决定了不同的金融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资本主导了货币的供求、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资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导致了数次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中的价值转移成为收割中产阶级的工具,而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则成为收割穷人的工具。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融发展以服务金融资本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了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基本价值导向偏离的基础上,制度公平也无法避免深层次的社会不公平。

中国的金融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行政权力的货币资源配置,逐渐建立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实现对货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了货币资源的配置效率,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发展短暂而快速,以引入和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模式为基础,对金融的本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不能完全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制度,又缺乏自主设计补齐相关制度缺陷的能力,导致了金融体系存在一些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又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价值目标追求不同,引入和借鉴的金融制度难以实现中国自己的价值目标,但又缺乏精细化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因此总是感觉力不从心,要么缺少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导致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影响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要么出现过度追求效益,产生与西方国家类似的金融系统混乱,偏离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因此,新时代推动中国金融治理现代化,还需要提升对金融本质规律的认识,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金融制度,提升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金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不断丰富金融体系,探索金融创新。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国家对金融领域的监管,防止金融机构滥用货币金融权力,要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形成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特殊困难群体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整合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国际金融治理变革。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财富再分配,使有产者更加富裕、无产者更加贫困,世界经济秩序被严重打乱,社会冲突不断。当前西方国家推行的金融治理方式,正日益背离金融的本源,为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既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有序循环,越来越无力于引导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不利于全人类福祉的提升,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变革要求。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治理现代化,既要坚持市场经济规律,引导资源向着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方向集聚,向有利于全人类福祉方面集聚,也要正确运用货币金融权力,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引导构建更加公平、平等的竞争秩序,推动构建有利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世界秩序格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