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
作者: 郑士鹏 董建林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文化实践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指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本期开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邀约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士鹏教授团队、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俊华教授团队,分别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依据、使命耦合、进路落点”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策划:文丰安 易晓艳)
摘 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为“根脉”,以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基础的文明自主创新。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各动力机制的联动耦合作用,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生源动力、目标导向力与实践续航力,廓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性、价值指向性与创新驱动性,赓续历史文脉,激扬中华文明的现代张力,促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明历史长河与世界现代化大潮中行稳致远,持续绽放中国式现代文明的灼灼华光。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动力机制;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 G122;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4-0080-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4.006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的现代文明新样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此论断意蕴深刻、导向鲜明,为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梳理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内涵研究。肖灵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内涵为“自信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开放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地推动文明体系转型”[2]。何星亮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3]。张健、齐付清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和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赓续创新、是“第二个结合”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呈现[4]。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朱雪微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是推进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5]。徐俊六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6]。邹绍清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化使命的创新性命题,有利于把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破解世界文明纷争难题[7]。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路。高旻、赵耀宏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8]。方世南、马婧认为在现代信息网络化社会应推进网络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协同发展[9]。袁祖社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10]。
从现有资料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成果集中分布在概念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进路等问题上,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体系框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要义、影响意义与发展路径,但对影响其接续发展、开拓超越的动力缘由的解读分析较少。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各动力机制的联动支持与耦合激活作用,各动力要素是廓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性、价值指向性与创新驱动性的必要切入点。因此,需要深刻挖掘并接续鼓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生源动力、目标导向力与实践续航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守正创新与包容开放的态度,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定底气,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百舸争流的世界文化浪潮中乘风破浪,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华章。
一、历史主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生源动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并非自发推进,而是在历史主动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主动创造力,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熔铸自觉引领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时代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发挥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担当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凝聚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彰显了赓续历史文脉和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指引民族文明建设超越迷障,为现代文明的构建汇聚深层持久的薪火力量与科学先进的文化张力;现代化实践凝结了未雨绸缪的时代预见精神,带动传统文明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情实际以实现“凤凰涅槃”,进而转向先进现代文明。三者相辅相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生源动力,激扬中华文明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主动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主动担当起带领中华文明冲云破雾、开辟新路、迈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启蒙革新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将先进科学思想与爱国革命文化紧密结合,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力求唤醒民族自尊心与群众觉醒意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扬与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复兴中华文化的峥嵘岁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1]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1],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中华民族要“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1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重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主体性与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了较为繁荣的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的需求,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大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文化革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发挥主动创造性,发扬敢闯敢创品质和历史主动精神。邓小平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3],注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动员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进程的高度重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具活力的体制保证和迅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接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事业,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现代化崭新形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15],党的二十大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6]45为契点,做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6]45“深化文明交流互鉴”[16]46等重大规划部署。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变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更加完备的政策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充分发挥引领方向与凝聚共识的主动创造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推进“两个结合”的创新性发展,积极进行自我革命和思想解放,继续探究整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体国情以及优质传统文化瑰宝三者相契合的文明成果,努力创造既符合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独具中华文化气派特色,又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扬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熔铸自觉引领力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1],中华儿女以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脉络为引线溯源,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思想为引领旗帜,逐渐创生演化出独具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观、统筹“速度”与“安全”的发展观、强调“划出红线”与“亮明底线”的法治观念和底线思维,均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中和思维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借鉴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恩格斯亦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7]。强调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性与相互作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此为鉴,积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6]23-24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6]23,体现出对两种文明间辩证关系的重视与研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人类文明新样态铺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德政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契合,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8]16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既体现出对传统“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政德思想的赓续,也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及唯物史观中将人民群众置于历史主体地位理念的发扬。
历史是文明的载体,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6]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具有承嬗离合、以文培元、历久弥新的内在张力,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承载预示着现代文明演进的新思路。中华民族以继往开来的勇气和毅力,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塑造的天下观、社会观、生态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并将它们同科学社会主义紧密联结、融通契合,转化为助推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不断筑牢中华民族赓续绵延的精神大厦,书写壮美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图谱。在社会蓝图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也遵循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传承赓续历史文脉、发扬革新当代科学文明观,能够引领中华儿女“知古以鉴今”,借助历史思维和科学理念为指引,勇担新的文化使命,进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源动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时代感召力
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1]。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承袭了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民族优势,又为其注入充满生机的现代性因素,凝结了一叶知秋、未雨绸缪的时代预见精神,激发了中华文化的当代活力。1921年6月,张太雷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首次提出“现代化”概念[19],致力于探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萌芽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现代化装备”等军事方面的“现代化”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心逐步从军事领域拓展到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的经济层面,毛泽东提出要从1953年起,“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20]207,并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0]350,“一五”计划的实施也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21],确立了较为明晰的现代化目标,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拓展了前景思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结合国情状况与世界现代化形势,提出了契合本国发展速率的“小康”目标,倡导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铺垫了科学的演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