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耐心话语的内涵、逻辑和价值
作者: 杨彬彬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耐心是在对历史成就、发展阶段、使命任务科学把握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状态。历史耐心表现为一种基于发展规律性的理论清醒,表现为一种基于方向确定性的战略定力,表现为一种基于道路优越性的应然把握。在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围绕着历史耐心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命题、论断等,构成了富有主体特质和时空特色的话语表达,深入分析这一话语表达的内涵外延、表达形式、应用场域等,有助于以新的视角把握党的历史经验、社会发展规律、未来演进趋势。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历史耐心,遵循历史规律,把握现实逻辑,增强历史主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耐心;历史自觉;历史主动;历史自信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计划”资助(2024QQJH00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问题研究”(2023YZD032)。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4-0103-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4.008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耐心话语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具主体特色、蕴含时空特点、展现系统观念的话语表达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改革座谈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40周年大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以及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等场合,都围绕着相关议题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展现了这一话语表达的多样使用场域。党的二十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和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会议,进一步将这一创新概念和重要命题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成为全党的共识和通用话语表达,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历史耐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出百年大党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战略思维,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全面领导党、长期执政党、自我革命党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时代、作出部署的主体自觉。目前,学界围绕着历史耐心这一核心概念及其关联概念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仍然较少,从概念、话语、范畴的视角分析历史耐心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刻把握党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未来观。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耐心话语的丰富内涵
历史耐心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发扬自身优良传统、客观制定发展目标的重要体现。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余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围绕着党的历史耐心这一内在意识和主体自觉,形成了一系列的话语表达,相关的概念、命题、论断等构成了党特有的历史耐心话语体系。无论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革命,还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抑或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或者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既需要我们保持历史耐心,也需要我们汲取历史智慧。历史耐心理念及其相关话语,为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历史自信、发挥主动精神提供了重要启发。
(一)历史耐心概念的基本内涵
历史耐心是一种基于规律性认识、经验性智慧、现实性要求而形成的独特精神状态,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发展定力[1]。历史耐心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和政党特质的概念表达,围绕着这一概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系列的命题、论断等。在思想认识层面,历史耐心表现为一种清醒的理论认知和一种对规律的科学把握;在实践行为层面,历史耐心表现为一种战略定力和历史定力。历史耐心不是对历史的一种耐心,而是对现实和未来的一种耐心,是对现实发展的一种客观审视和对未来方向的一种自信肯定。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余年的历史,我们对历史耐心有着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这就是一种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沉得住气、淡定从容的精神气质;是一种不以一地一域论成败、不以一时一事论英雄,只争朝夕又不只看朝夕的格局视野;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2]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正确的党史观、唯物史观以及大历史观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历史耐心还表现为对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一种自信,耐心也映现着党对中国道路的坚实和定力。保持历史耐心体现了对规律的正确认知和科学把握,是遵循客观历史规律的必然逻辑。概言之,历史耐心归根结底是对现实和未来的一种理性认知、坚定行动和战略定力,是吸收党的历史经验的内在要求,是担当新的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
全面把握历史耐心概念的生成和演进逻辑要注意两个时间节点。通过考察党和国家的相关重要文献,可以发现,历史耐心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概念生成、内涵丰富和政治确认的过程。其一,历史耐心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在党和国家的相关重要文献中明确使用历史耐心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很早就具有保持历史耐心的自觉和意识。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并指出“在人口城镇化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世界各国解决这个问题都用了相当长的时间”[3]。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和领域强调了保持“历史耐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其二,历史耐心概念的正式确认。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党共识的形式将这一概念转化为了政治性、理论性话语表达,其中明确指出,“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4]22,以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政治确认。
(二)历史耐心话语的多样表达
党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关于历史耐心的多样化表达。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命题[5]24,要求我们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和作风对待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执政格局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在面对国民经济恢复、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诸多问题时,毛泽东强调“不要四面出击”[6]73。虽然这一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挫折,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进一步验证了始终保持历史耐心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要有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定力和决心。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社会主要矛盾、整体战略部署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耐心话语。这些话语虽然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具体性和差异性,但究其根本而言,都是对历史定力的一种反映。
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到设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实现到全面实现的目标,以及在共同富裕方面,党的十九大之后提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7]16-17,等等,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党保持历史耐心的自觉。围绕着历史耐心,党不仅形成了基于不同领域的多样化的话语表达,而且形成了富有时代性的创新概念。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历史定力”概念[8]9,这一概念成为历史耐心概念的关联概念和延伸概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大历史观系统审视自身发展道路、历史经验和未来图景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8]9。坚持历史定力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历史自信的内在需要,这为我们深入把握历史耐心的逻辑与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三)历史耐心概念的使用场域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历史耐心”的概念,并在多种场合使用了历史耐心概念。从具体内容层面来看,使用历史耐心概念的场合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等领域,而从其所指向的发展方面来看,实质上是对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期许和自信,放在更为宏大历史视野中来审视,可以发现党强调以保持历史耐心的自觉审视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概言之,无论是城镇化、乡村振兴,还是实施重大战略、建设雄安新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战略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势必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在客观规律性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其一,从城乡关系视角来看,历史耐心概念的使用呈现出政策性、现实性等特点。一方面,在阐述城镇化问题时强调历史耐心。自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历史耐心概念后,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件大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9],突显了这一现实问题解决和政策探索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10],制度改革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安排,也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阶段性需求紧密结合,基于此才能有效发挥制度的内在效能与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在阐述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历史耐心。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稳步推进和接续奋斗,为此,“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11]。
其二,从国内发展布局来看,历史耐心概念的使用呈现出战略性、长期性等特点。在阐述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时强调历史耐心,这不仅关系到发展的空间布局,也关系到战略安排,体现了鲜明的系统观念。在阐述雄安新区建设时强调历史耐心,突出设立雄安新区是新时期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千年大计。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中指出,“雄安新区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保持历史耐心,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12],历史和现实证明,保持历史耐心既是一种精神要求,也是一种发展智慧、治理智慧。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讲话,“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下更大气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13]304,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为科学统筹兼顾、有效整合资源、高度凝聚共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13]369。2021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讲话,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13]443。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保持历史耐心是中国始终保持战略持续性、政策稳定性、发展确定性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国能够创造发展奇迹、改革奇迹、治理奇迹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