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性: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作者: 丁一 任鹏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向度,也是唯物史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生动体现。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以及权力主体。从唯物史观视域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向度,有利于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立场指向。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与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再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核,回答了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等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体现了在人民主体性引领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权力主体性。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主体性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途径和机制研究”(2022NDYB23)。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5-0061-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5.004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取得重大理论成果——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系列有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其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继续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1]。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必要从多角度加以理解,以期更好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中国共产党因民而生、为民而兴,人民性始终是党的创新理论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以人民为中心”既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向度,又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立场,也是唯物史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生动体现。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实践与认识的主体、价值与利益的主体以及权力与执政的主体。从唯物史观视域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其实质在于不仅仅把文化理解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深刻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于谁、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等系列问题及其统一性。
一、文献综述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当下学界最关注的话题。学者从理论层面分别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本质要求、理论意蕴与原创性贡献,从实践层面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文化新形态、文化新使命新任务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从唯物史观视角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献较少。方世南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包括有关文化的价值、权益、安全,传承、交流、创新、领导、主体等重要论述,构成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蕴的有机整体,并着重从“文化价值论、文化权益论、文化安全论、文化传承论”四个方面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2]。赵辉辉则从“政党领航论、历史辩证法、精神动力论、人民主体论、文明形态论、世界历史论”等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3]。骞真从哲学角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政党”与“群众”的辩证统一,是党群融合的光辉典范,强调文化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统一性[4]。
从人民主体性维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献极为有限。意娜从文化实践的视角论述新时代文化发展,进而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她认为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包括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紧紧依靠人民的文化原则、不断造福人民的文化发展目标以及牢牢植根人民的群众路线[5]。
总体看来,尽管从唯物史观进而从人民主体性角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献较少,一方面反映了作为新思想的研究有一个逐渐拓展的过程,也凸显了相关研究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有限的文献也为从人民主体性视角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研究思路上的借鉴。
二、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内核
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内在统一,文化是历史进程中实践着的人的实践产物,历史演绎文化,是文化的根,文化承载历史,是历史的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显然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必然表现为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集结统一,物质财富的创造活动是精神财富的源泉,而精神财富创造实践则是物质财富的源流与根脉。
得益于唯物史观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现了从英雄史观向群众史观的革命性变革,而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基石的群众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如何创造既有历史文化又不断继续创造新的历史文化的事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对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文化生动实践的理论回应与现实观照,其文化建设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要。早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6]288,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在其现实性上就表现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文化。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更是文化的主体,是历史文化“创造者”和“见证者”的统一体,也是“剧中人”和“剧作者”的统一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向度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即人民文化主体论。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诞生之前,文化在“现实”之外是唯心主义文化观的真实写照,诚如黑格尔从“绝对观念”出发理解文化,认为文化只是思想的形式,更勿奢谈从“文化的实践与实践的文化对立统一”[7]关系中理解文化的本质。这与西方长期受理性形而上学的影响密切相关,唯心史观往往从理性或自由意志视角看待历史与文化,割裂文化与实践。不同于唯心史观对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理解,实践——“感性对象性活动”既被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在历史与文化的统一中也被视为其文化观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首次摆正了观念与“物质实践”的关系——不是观念“解释实践”而是“物质实践”解释观念[8]92。文化与实践的本质联系深刻体现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56这一经典论断中,社会生活本身涵盖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化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亦即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辩证地统一了历史文化与“现实”,揭示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之基在于现实的人及其文化实践。一方面,正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不断把握感性世界的进程中,造就了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揭示了历史本身的苍白及其“丰富”的本质:“‘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的‘任何惊人的丰富性’都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创造、拥有并为之‘战斗’。”[9]295面对鲍威尔对立“精神”与“群众”的错误观点,他们更明确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9]286。另一方面,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对象性关系的普遍存在,从而奠定了对象性活动产生的基础前提。在人类社会中,文化活动的主体必然是从事文化实践的人,正是他们创造了实践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实践——“感性对象性活动”出发理解历史和文化,首次确立了人的历史文化主体地位,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中,唯物史观把“人的产生”或“人的形成”从“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中解放出来,把“人的自我产生”还原为“一个过程”[10]320。在“对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中,唯物史观进一步将历史文化实践主体从黑格尔的“宗教、家庭、国家”等市民社会复归“向着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10]298。也即是说,作为文化实践主体的人的现实生成过程演化了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由此,立足历史文化的“现实的人的物质性实践”尺度,唯物史观把历史文化过程化,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文化的实践和实践的文化”统一的过程,文化的真正主体是人民。文化即人化,文化即人民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文化实践导向,并一以贯之。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首提“为什么人的问题”,表明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并视其为“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1]857。邓小平则把“人民”喻为“文艺工作者的母亲”[12]209,在给文艺工作者四大的祝词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12]209。江泽民在中国文联六大、中国作协五大的讲话中,号召把艺术创造与进步融入人民的历史创造与进步中,要求“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13]。胡锦涛在中国文联九大、中国作协八大的讲话中,提出人民在心中的高度决定艺术的高度,指明艺术常青之道在于“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论”内核,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发展的基本方略。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鲜明的工作导向,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内核。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首先从本质上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6]288。其后,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源于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我是谁等问题作出创造性回答,指向文化的人民主体性向度。诸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文化的人民实践性根源,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谁、熔铸于谁的同时,强调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5]。针对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6]290,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6]289;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示,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涌流文化创造的源泉。针对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288-289。针对文化建设中我是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文艺工作者,不要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去创作,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16],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6]289,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当然,源于谁、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等问题在文化的实践以及实践的文化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使命,深刻表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内核。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文化实践主体性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主体性向度的一个总论,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56,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文化生活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人民文化主体论显然预示着人民是文化实践的主体,人民既是文化的源泉,更是文化的“剧作者”。
在唯物史观看来,实践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维系自身存在的需要,由人自身活动引起并自我调控的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由此,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变革实践等实践领域,在相应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物质生活是主导,对其他领域起制约作用。一言以蔽之,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295,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表明了实践之于历史的本体论意义,历史即活动史,是实践史也是文化史。进一步,能够自觉主动“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只能是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民,人民是历史实践的主体,内在的是文化实践的主体[9]295。
在完全意义上,只有充分理解人民文化的实践和实践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人民文化主体性。首先,文化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皆由人民决定,不管是物质文化生产、精神文化生产还是政治文化生产。作为对象性活动的文化的实践如果脱离人,只是抽象的思辨,无法真正理解实践的文化的本质。文化实践的主体是人毋庸置疑,尽管在文化实践中每个人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不完全等同,但参与文化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