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叙事方式、价值意蕴与培育理路

作者: 孙安民 梁志勇

摘 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性、革命性、创造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昂扬精神状态,既是中国共产党独具智慧的政治品格,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体现在:彰显历史自觉的价值叙事、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的生成叙事、关切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化的问题叙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叙事。培育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提升历史认知、涵养历史情怀、融塑历史认同的时代价值,可以从凝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力量、形成关于党的历史经验的新认识框架与新话语表达、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化与实化、不断丰富拓展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环节四个方面着手,优化培育理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叙事逻辑;培育价值;实践理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民生问题经验研究”(21BDJ091)。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5-0083-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5.006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实践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突出强调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要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回溯党史,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始终。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的制胜法宝,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铸就伟大辉煌的重要精神保证。新时代培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既是激发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培育斗争精神与担当精神的过程,也是在把握叙事逻辑与时代价值的基础上,为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实践课题的过程。从《决议》文本出发,有学者认为《决议》体现了百年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自觉,描绘的精神图谱充分展现了百年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并且梳理百年党史,可以看到历史主动精神的多维体现,具有鲜明时代烙印[2]。有学者从基本内涵、探索实践、基本经验的维度,诠释党的历史主动精神,认为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党勇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政治本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自觉、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等[3]。有学者着重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路径,认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领导与群众相统一、国际与国内相关联的原则和方法[4]。也有学者从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维度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内涵,认为自觉把握历史规律是“知”,坚持人民至上是“情”,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意”,勇于担当使命重任是“行”[5]。聚焦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成果,把握这一精神命题的叙事方式,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激发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紧紧抓住和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机遇。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多元叙事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演化及概括凝练的过程,并非以程序化的方式建构意识形态层面的观念,而是以唯物史观叙事逻辑来凝聚升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精神。这种叙事逻辑倡导从历史、实践的角度诠释观念形成脉络的现代范式,摒弃单纯概念演绎的抽象方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体现着彰显历史自觉的价值叙事、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的生成叙事、关切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化的问题叙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叙事。

(一)彰显历史自觉的价值叙事

历史发展不外是世代的依次交替,传承着生产材料、文化习性、价值理念等经济基础要素和上层建筑,不断创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式,体现出历史发展过程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及其内在的价值指向性。“历史主动”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超越性价值指向。“主动”与“被动”都是标志历史变化的状态性和方向性概念。我们之所以将一种状态表现和变化方向称为主动,将另一种称为被动,是以具体确定的价值指向为评价尺度的;凡是符合某种价值指向的状态表现和变化方向就是主动,而背离这种价值指向的就是被动。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历史主动可能表现为很多方面,但是历史主动的终极评价尺度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中包括对于历史经验的辩证学习和借鉴,对于历史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于社会发展图景的主动营造。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6]。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全面认识历史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的价值追求,体现着在明确历史成就的基础上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历史自觉,彰显着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信。

(二)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的生成叙事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政治信仰、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而是与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相伴而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591,“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7]60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思想路线的批判斗争到军事路线与组织路线的纠偏重塑,再到转变革命中心问题和制定革命发展道路等,中国共产党主动引领和推动着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融合统一,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取得这一堪称彪炳史册的奇迹,绝非偶然性事件,而是中国共产党主动带领人民坚持真理和勇于斗争的革命结晶,是实践证明的革命必然,也孕育和涵养了历史主动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符合自己的道路,重构社会治理格局、革新国家形态,创新资本主义改造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和塑造着历史主动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正确预判世界整体形势和历史发展潮流,科学界定社会主义的概念表述与实践表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兼顾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推动和实现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积极主动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倡导和谐政党关系的现实愿景与形象,丰富和发展着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和自我革新,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桎梏与思想藩篱,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秩序的重塑,为历史主动精神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

(三)关切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化的问题叙事

恩格斯曾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8],这也是历史主动精神所关切的基本问题。历史主动精神尽管被冠名以“精神”,但绝非纯粹理念创新和思想批判,而是中国共产党理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化、全新研判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动反映和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认识到要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民族解放运动、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重构生产力格局与生产关系,充分依据和抓住社会基本矛盾来铺展执政逻辑和治理举措。历史主动精神内在蕴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表明其自身不是从精神到精神、就精神论精神的空洞理念,而是建立在审慎思考和深刻洞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同时,历史主动精神从宏阔的历史视野观照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又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促进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进程。当今世界,“守正”与“创新”相互依存、“危”与“机”相互转化,中国共产党要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先机,需要有序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以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新旧动能转化、实现城乡协调、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深化开放领域与范围、完善分配体系、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等,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这些都是在历史主动精神感召下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象体现。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叙事

历史主动精神虽然在本体层面上指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但是在主体层面仍需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来确证和展开,其归宿和落脚点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历史主动精神高扬人民性特征,贯通着中国共产党以谁为认识主体、实践主体、目标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学理、哲理、道理,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9]。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也必须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这是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丰富内涵。历史主动精神中蕴含的人民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发展,表现为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表现为推动历史朝着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10]。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以丰富的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维度的美好需求,促进人民群众越来越趋向于全面、趋向于自由。无论是通过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物质富裕,还是通过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书写人民生生不息的史诗促进精神富裕,都应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寻求和凝聚契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二、培育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价值

历史主动精神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作用。在“两个大局”的新发展阶段,以历史主动精神武装人民,具有提升历史认知、涵养历史情怀、融塑历史认同的时代价值。

(一)以传承党的历史经验提升历史认知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在重要历史关头,都注意科学概括和积极传承历史经验,深化关于社会规律的认知,确保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通过培育历史主动精神,可以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更客观的认知框架、更全面的总结方式,继承和发扬党的历史经验,提升人民群众关于社会规律客观必然性的认知程度。首先,深化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的历史经验来源于百年来的奋斗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培育历史主动精神,依循其内在的叙事逻辑,运用唯物史观具体、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与自我革命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宏观视野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主题和主流,明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实现“共同富裕”的未来蓝图等,进一步加深对党执政规律的理解。其次,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党的历史经验植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伟大实践,具有坚固的现实支撑。培育历史主动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特别是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趋势,这不仅有益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制度最大优势、根本保证等内容,更有益于整体地理解“五个必由之路”“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容,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生机活力和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最后,深化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历史经验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奋斗全过程,具有扎实的民意基础。培育历史主动精神内在要求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发展动力作用和突出表现形式,揭示社会实践活动规律和不同社会群体需求变化,引领新时代社会运动方向。这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科学思维把握生存环境的“变”与“不变”,把握生活方式的“变”与“不变”,深化对于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认知,张扬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以深入观照现实境遇涵养历史情怀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态、生活方式、价值选择逐渐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与侵蚀。西方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潮的入侵、我国社会结构深层次转型与改革等,从外显性的弱化奋斗动力和内潜性的变迁精神需求,解构和重构着整体的社会心态、生活方式和心理情怀。然而,培育历史主动精神是涵养历史情怀的重要途径。首先,培育历史主动精神益于涵养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立足历史演进和现实样态两重维度,描摹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其特质,关注文化表象背后的矛盾心态,可以提前预警和及时引导化解存在的信仰危机与精神懈怠的潜在危机。同时,保持在合法合理的需求框架内,形成情绪基调与价值选择的平衡状态,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接续奋斗精神的内在建构,最大程度实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共同丰盈。其次,培育历史主动精神益于涵养积极“出世”的生活方式。通过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在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突破文化圈层的边界壁垒和封闭局限的交流空间,主动参与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的互动交往,并且通过主动介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合理表达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切,塑造以共同的价值取向、话语逻辑和行为准则为基础的积极“出世”的生活方式。最后,培育历史主动精神益于涵养勇于担当的历史情怀。从本质上讲,历史主动精神更加关注精神性需求和自身发展的现实境遇。面对“躺平”等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理解人既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又是承担历史责任的主体,每一个个体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人”[11]。换言之,培育历史主动精神,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崇高使命感,建构意义丰盈的、从“现实的人”出发的生活世界,整体性和全面性地表达自我生存认知和关于生存境遇的深层困惑,并在彰显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中获得准确的自我认同、价值依据和生存定位,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展现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历史情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