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 李萌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理论与实践探索0

摘 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是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基于相关理论探索,为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集合。该战略以系统的战略定位和精准的施政方针,着力于从主体和结构意义上协同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韧性和安全水平”,以拓展产业链主体的创新能力、创造附加值能力、数字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打造安全可靠、协调顺畅的链中结构。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政策史的角度梳理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理论特征与政策体系,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审视其全貌,从而进一步系统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理解这一重大命题提供更多元的学理支撑。

关键词: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韧性和安全

[中图分类号] F124;F092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44-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3

产业链是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关键。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造上下游、产供销的有效衔接与高效运转,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需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聚合全球资源要素,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1]。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呈现本土化、多元化、区域化等发展趋势,我国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风险日益凸显[2]。适应于新发展阶段的产业链战略是中国政府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做出的主动调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时[3]7,明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一任务[3]12;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4];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大任务之首,重点强调“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性与急迫性[5]。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以各类企业及其衍生的现代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主体承担直接优化配置资源并创造价值职能的产业组织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6]。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与“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基础。以此为理论根基,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主要机制,以中央与区域政策协同引导为辅助机制,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该战略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为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所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一、文献综述

中国学者关于产业链问题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7]。2015年以来,随着一系列中央顶层设计下的地方政策出台,学术界涌现出大量针对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问题的研究成果。

一是回顾和梳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链的演进路径和发展逻辑。以不同时间为基点进行的研究包括:建党百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的历史逻辑[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历程及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9],以及“十一五”以来中国政府探索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践[10]等。

二是探讨和总结我国产业链发展的理论渊源与理论体系。有的学者从分工理论、资本循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11-13],以及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视角探索产业链的理论渊源[14]。有的学者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发展的相关重要论述进行了理论探讨[15-16]。诸多学者梳理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等理论概念[17-20],辨析了产业链韧性、产业链安全和产业链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产业链韧性占据基础性、兜底性和决定性地位,产业链韧性有助于实现产业链安全,产业链安全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要求[21];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是产业链现代化理论的内涵之一[10,15]。有的学者则总结了我国产业链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阶段的发展,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产业链经济学理论[14]。

其三,从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政策取向。学界认为当前中国产业链处于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的状态[22],但存在产业基础仍较薄弱、关键环节控制能力不强等问题[18,23]。学者们相应地提出了推进研发合作、数字治理和产业配套等政策建议[21],认为应增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政策的核心作用、效率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安全政策的保障作用等[24],并强化产业链现代化政策支撑,构建国家层面的产业链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2,22]。

其四,众多成果分别聚焦于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开展研究,认为这两个领域是当前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数字化转型能为产业链供应链主体要素和结构要素的发展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抵抗力、恢复力和转变力[25]。绿色转型作为一种理念将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本质内涵向宽领域和立体化的方向拓展,作为一种方法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并作为一种状态使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延伸的同时扩大市场范围[26]。

总的来看,“产业链”作为一个被赋予新内涵和时代使命的长期课题,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关于该命题的研究视角颇为丰富、研究成果多维呈现。但深入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两方面的不足:第一,学界就产业链与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空间链等相关链条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共识,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的内涵有待廓清。第二,当前成果主要围绕“产业链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和安全”两个主题分别展开探讨,对产业链“现代化”与“韧性和安全”的概念边界及关系界定较为模糊。本文聚焦于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基于经济思想史研究范式分析其学理内涵与生成逻辑,从制度设计与政策实践层面研究其发展路径。尽可能系统深入地刻画其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目标与举措,以更加清晰全面地审视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发展的全貌,从而进一步系统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理解这一重大命题提供更多元的学理支撑。

结合学术界相关研究所奠定的良好学理基础,本文的逻辑理路在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中的产业链是一种融合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空间链等相关链条的价值网络体系,该网络的形态由主体与结构要素共同组成(图1)。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目标,包含有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这相辅相成的两大任务,其具体维度同样从产业链主体与结构两部分展开。梳理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相关政策,从链中主体能力提升、链中结构打造两个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可以发现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实践举措。

二、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学理探讨

高质量融合产业链与相关链条并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下,“现代化水平”“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协同提升是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基础与目标所在。

(一)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基础是实现产业链与相关链条的高质量融合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基础,首先需要廓清产业链概念及与其相关联的供应链、价值链、空间链等相关链条的内涵和源起。产业链概念肇始于阿尔伯特·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效应”,即特定产业在生产、产值和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对产业结构演进和整体经济增长发挥正向或负向的作用[27]。供应链最早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经由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方法”和“价值体系”概念[28]的补充,最终演变为哈里森等人的定义——是指以关键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基于对物资、信息、资金等的管理,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和成品加工,再到成品分销和用户匹配的功能网链[29]。创新链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量产与市场化等四个既相互影响又彼此独立的阶段,或包括研究市场需求、评估开发风险、建立工作方案、凝练创新思路、推敲研发细节、推进应用研发、前期测试及商业化量产等七个更为细化的环节[30]。价值链则是将技术、原材料与劳动等生产要素有机融合并通过市场交易和消费完成价值循环和增值的链条[31]。此外,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成空间链,一般包括国家与全球之间的布局关系、国家内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布局关系两个层次。从空间视角衍生出“全球价值链”概念,即为实现商品价值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其关注的是产品生产的价值增值过程和对全球价值链核心战略环节的控制。格里菲基于生产网路理论,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按照价值链中主体间的协调程度,将治理模式从高到低依次区分为层级型、领导型、关系型、模块型、市场型等五种类型[32]。

近年来,在针对产业链的顶层设计中,中国政府将产业链与供应链视为整体,并多次提及价值链、创新链等与产业链的共享互联相通。国内早期的研究提出产业链是在上游至下游的产业环节中由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供需链相互融合形成的链路[33]。后续成果不断深入研究产业链与相关链条之间的关联。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的发展必须与各相关链条有机结合。其中,供应链是包含所有参与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经济主体,以及主体间要素流动和经济活动的链条,它深度嵌入产业链,是产业链生成的基础。价值链与空间链是产业链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布局不同价值环节之间的链条关系和时空分布形态,体现着生产价值增值过程;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侧重于从知识增值角度来描述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链路和布局[17,34-36]。此外,数字经济赋能下的产业组织变革对产业链的数据要素顺畅流通以及资源集聚和匹配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等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同时这些链条也是产业链战略的中国特色所在。完备以数字化为驱动的数据链是加速企业降本提效增质的关键,并有助于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对产业链内外部风险及时作出预警并制定预案。打造以金融为纽带的资金链,立足于资金投入、资金运营和资金回笼的全过程,可有效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拓展以现代生产者服务、公共服务为载体的服务链,使被服务部门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加速大中小企业的资源集聚和供需对接。提升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的人才链是着力发展以产业知识、技能、成果、经验等传递与关联而形成的链式人才集合体,可促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37-38]。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中的“链”有更深刻的把握。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空间链等基于产品供需、运行目的、科技创新和地理布局内含于产业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等作为关键要素支撑起产业链。相关链条对产业链进行全面阐释。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涵盖全产业体系下全流程中的各类价值创造活动及相关主体,是一种基于产业供需网络(包含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形成的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价值网络体系,其典型形态是以链式集合社会再生产“片段”形成最终产品为逻辑的模组化纵向网络,这就将产业链与相关链条天然融合在了一起。分解与相关链条高质量融合的产业链,这一网络囊括了以企业、地区、国家等为链中“节点”的主体要素,和包含纵向合作关联、横向交互关联与空间布局关联等链中主体关系的结构要素[9,17,22,34,39]。

(二)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韧性和安全水平”协同提升

中国政府在顶层设计中多次强调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韧性和安全”水平①。产业链“现代化”“韧性和安全”是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特色产业链战略的核心任务。“现代化”是达到较高水平“韧性和安全”的保证,“韧性和安全”是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先决条件,两者间相辅相成,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统一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地指明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40],其中“优化”和“稳定”正是分别对产业链“现代化”与“韧性和安全”的最准确概括。“现代化”与“韧性和安全”不仅决定了产业链的状态,更指的是经济发展动态升级的过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