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源、思想动力和现实感召
作者: 吴舒婷 吴艳东编者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本期继续开设“党的领导”专题,邀约西南大学吴舒婷博士生团队、电子科技大学郭娇博士生团队,分别就“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源、思想动力和现实感召”“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为指引,以“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而来”的发生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胸怀天下”进行探究,从而阐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正当性、道义性和超越性。从文化根源看,中华文明天下一家、以天下为己任、礼和天下为代表的人文精神,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品格;从思想动力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解放事业的需要,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前进方向;从现实观照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关注世界变化大格局、走和平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在胸怀天下的实践中不断为回答好“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文化根源;世界意义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中特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研究”(2023ZTZD03);重庆市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叙事逻辑研究”(CYB22151)。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59-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4
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21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总结“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之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坚持胸怀天下”的政治立场、理论品格、精神特质,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奋斗中不断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为人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根本原因之一。可以说,“坚持胸怀天下”是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提升过程中生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上的立场阐发,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大胸襟大格局。以“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而来”的发生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胸怀天下”进行根源性探究,能够为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正当性、道义性和超越性提供有力的理性支撑。
一、文献回顾
当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思想内涵、理论来源、发展历程、时代价值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理阐释体系。一是对思想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对坚持胸怀天下的深刻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胸怀天下即胸怀世界人民,是把各国人民的幸福与自由放在最高地位,把世界发展的最终目的落到现实的人身上[2],核心要义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尽全力担当国际责任[3]。二是对理论来源的研究。认为坚持胸怀天下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4]、和合观[5]等,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国际观[6]、世界历史观[7]、和平思想[8]等,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9]。三是对发展历程的研究。认为坚持胸怀天下融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新征程的百年历程之中,是致力于促进自身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10],更是树立世界眼光、团结进步力量、完善对外策略、践行政党使命的体现[11],呈现出国际主义的中国表达形态,即:支持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断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四是对时代价值的研究。认为坚持胸怀天下蕴含着重要的政治、道德、文明向度[13],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大势及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14],将助力“一带一路”新基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等[15],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新前景[16]。综上,当前学界对坚持胸怀天下展开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借鉴。此外,随着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围绕坚持胸怀天下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关系[1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要求[18]等交叉研究成果也逐渐显现,以更宽广的视阈推动坚持胸怀天下的研究不断深化。但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能”坚持胸怀天下的根源性探究尚未得到充分、系统研究。特别是“坚持胸怀天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本身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9]。因此,在“魂脉”与“根脉”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发生逻辑,是研究“坚持胸怀天下”不可或缺的核心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0]314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其蕴含“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礼和天下”的道德规范,既潜移默化地融进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也根深蒂固地形成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共产党自在、自发地内生出世界性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平合作意识,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孕育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
“天下一家”以一种强烈的回归性力量,不仅形成了中华多元民族聚合的内生动力,更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眼光。在世界观方面,以孔子、老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认为,天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天下隐喻为“最大的家”,主张“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等,阐发了具有一体化特征的世界观。在政治观方面,“天下一家”主张天下是“一个最大并且最高的政治单位”[21],处于政治制度设计的第一价值序位,提倡“以天下观天下”的基本方法,在政治制度的宏观设计上要求以天下利益为出发点,在运行机制上要求由天下辐射至家庭、由家庭推广至天下。这种将“天下大治”与“内部政治”相结合的政治结构,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22]和普及化意识,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天下共识的“整体性”认识。在民族观方面,“天下一家”蕴含“内而无外”“夷夏一体”的和谐形态,崇尚“王者无外”的包容心境,追求各民族在“天下”的统一中共同进步,形成中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交织互动的“大一统”局面。无论是毛泽东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23]133,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都不约而同反映出“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深刻影响,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和传播“天下一家”理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孕育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中华民族血脉之所以能够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艰险仍得以延续,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能够以强烈的责任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中华民族向来不乏心系民族天下、共图世界大同的智者仁士,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等,他们将自我价值与朝政、天下的前途紧密结合,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特质,又以“内圣外王”意涵,表达着立泽生民、志济苍生的使命担当,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坚守。在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浸润下,关注世界发展、关心人类前途的淑世情怀嵌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内生出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坚持胸怀天下的主体前提。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广阔的心胸,保持对无产阶级的热忱关切,强调“要懂得向全中国与全世界人民讲话,并为他们做事”[23]60,又以一种责任使然的担当,呼吁“全世界劳动者团结起来”[24]7,共同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压迫。正是这种重气节、尚志操、为人类的宽广胸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钢铁般意志,在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上体现出强烈的责任与担当。
(三)“礼和天下”的道德规范,孕育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处世之道
中华民族在协调华夷关系、调节诸侯关系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礼和天下”的道德规范,其以“和”为目的、以“礼”为手段的价值本质,在历史积淀中历久弥新、在传承赓续中不断确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妥善处理同世界各国关系的政治态度和能力禀赋。第一,“尚和合”的优良传统内生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共处的意识。早在《周易》中就多次出现“天下和平”的表达,如“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使变恶从善,然后天下和平”等,无不流露出中国古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向往。而“以和邦国”“协和万邦”等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又将“和平”作为处理邦国关系的内在要求,使“追求和平”在价值方法与价值目标上达到高度统一,并融入中华儿女基因之中,催生出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意识。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5],无论是提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走和平发展道路,都为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世界和平、天下共存的政党形象。第二,“崇礼义”的优良传统内生出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合作的意识。中国自古有着“礼仪之邦”美誉,以《仪礼》《礼记》《周礼》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对诸侯国之间外交往来礼节有着独特建构,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价值导向。在价值意向上,中华民族推崇之“礼”是有施有报、有来有往的互惠循环,强调“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追求“以礼义导天下”“以礼义率天下”。这种宽宏、互通的博大胸襟,不仅促成古代朝廷与邦国之间秩序稳定,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与世界各国平等开展交流合作,以互利互惠促进多边交往的底色所在。在价值意志上,古人追求之义并非个人私义,而是坚守公德底线,不受战争、权利等诱惑的凛然大义,强调“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提倡以仁义作为震慑天下的重要引力,以普遍关怀绘就出中国古代各邦国安居其所、井然有序的历史画卷。中华文明的“重礼义”淬炼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气度”。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大度兼容、热情友好的姿态主动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强调“同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建立友好关系”[24]397,还时刻关注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共同利益,非但没有在任何国家或地区谋求势力范围、组建“小圈子”、搞“集团政治”,反而致力于推进世界各国对话而不对抗,支持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携手推动和平和发展,共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多边关系,展现出不称霸世界而贡献世界的伟大抱负,这皆源于中华礼义文明德化四方、协和万邦的价值引领。
三、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思想动力
立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过程中,深刻论述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可能性和必要条件,阐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26]539。可以说,共产主义信念是从无产阶级的现实出发,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改变全人类命运的思想,其思想本身就具有为人类谋利益的大胸襟大格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灵魂和旗帜,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27]326正是在追求共产主义信念的实践中,在理论向实践、应然向实然的转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养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