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

作者: 郭娇 秦泽洪

摘 要:党一以贯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是正确处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从历史维度看,党带领人民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从理论维度看,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从实践维度看,党在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持续改革,不断突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目的,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则是遵循资本逻辑,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党的领导;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则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研究”(23SKJD067)。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71-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5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2]。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举行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3]。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大历史观、系统观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命脉,不断更新经济建设的理论命题,不断回答经济建设的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两大奇迹”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4]。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经济总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超过百亿大关,连续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高技术制造业展现强劲活力,汽车产业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新业态新产品持续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全景式视阈下,我国引资规模连创新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贫困得到解决,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历史性解决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世纪难题,创造了世界脱贫奇迹。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取得突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公平、安定、平稳、有序,创造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韧性强,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等等。反观美国等西方主要经济体,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美国国债屡创新高,经济社会运行的可持续性不断降低。尤其是近两年,美欧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面临衰退风险,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显著加剧,危机风险的外溢效应愈加明显。IMF对低收入国家进行债务评价,警告称“约有60%的低收入国家、30%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处于或接近债务困境”[5]。“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6]

从中国经济走势表现良好和世界经济总体不乐观的明显对比来看,党作为经济建设的领导核心,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公平正义,有力驳斥了某些西方现代化理论所谓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难以兼顾,“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7]的论断。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关键,是开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经济实力跃居世界前列的密码。

(一)党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的政治结构决不是紧跟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这种剧烈的变革立即发生相应的改变”[8]。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9]449。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不能脱离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40余年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锐意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持续解放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执政的共产党是否坚强正确、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是否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10]。中国共产党清楚认识到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聚焦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调整,不断深化对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认识,创造性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1]的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尤其是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认识、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理论自觉性,正确处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新飞跃,为通过体制改革激活生产力、盘活经济大棋盘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党善于洞察时势,善于在复杂变局中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善于在大局之变中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定海神针和根本保证。

(二)党坚持公平正义,创造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在人类生活的任何时期,公平正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财富的日益充盈,人们对财富分配是否公平正义的关注度超过了以往。分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公平正义问题,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本身就代表制度合理性和社会公平性,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社会资本作为社会控制的来源,由于有限度的团结和可行信任,使共同体的成员结成一个亲密的、相互联系的网络,稳定的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动乱的产生,对社会控制是非常有利的。”[12]市场本身具有调配资源、提供平等机会的功能,但各种外部因素介入可能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出现“市场失灵”现象,急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修正和弥补。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存在普遍的不平等现象,“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13]158,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不断完善,党对公平正义分配方式的探赜也愈加科学合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坚决革除当时流行吃“大锅饭”、过度平均主义等分配现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高屋建瓴提出构建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平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关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坚持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从公正的视角认识经济发展,只有坚持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让人民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才能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15]。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根据国情不断探寻更加科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分配制度,摒弃不平等分配或者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真正把公平正义融入经济发展目标中,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更加美好和谐,创造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二、党的领导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经济基础制约着整个社会活动。“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3]519“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3]532-53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一种积极的动力,服务且巩固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抓住了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这一症结点,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经济建设之于革命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因为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一方面为着革命与战争事业的物质供给上的需要,一方面为着人民的需要,都必须从事经济建设的工作”[16]。党的领导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又是正确处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17]中国共产党人使用“看得见”的手掌舵中国经济建设这艘巨轮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续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