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进路

作者: 王正攀 周学馨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进路0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离开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离开了共同富裕,人口高质量发展将大打折扣。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命题遵循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在逻辑上,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主体上和时序上的一致性,两者相互促进的结合体是高品质生活、最终目的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应对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在实践中面临的消极影响和难题,需健全老龄社会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关注重点社会群体营造勤劳致富风尚以及推进精神共同富裕从宏观愿景向微观场景落地等,从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不断积累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理论逻辑;实践进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领军人才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研究”(22VRC102)。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84-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6

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重要理论命题,而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内容。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指出“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如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2]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关重要论述,不仅突出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而且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机联系起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人口理念创新、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提升、人口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人口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思想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人口系统的转化、拓展和延伸[3],“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将人口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纳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视阈中。人口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反之,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以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创造动力。所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概言之,离开人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了共同富裕,人口高质量发展将大打折扣。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人口增速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后的“有调控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的“平稳增长”转变为了“负增长”。从积极方面看,当前阶段的人口负增长仍然是人口规模巨大背景下的负增长,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资源承载压力的降低和新发展潜力的巨大。但从消极方面看,人口规模减小,消费人群将减少,宏观经济增速受到阻隔;人口负增长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会给劳动力供给带来潜在风险,从而影响生产发展。从共同富裕推进过程看,虽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当前与长远、物质与精神、质量与规模等方面的问题。充分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除了前述层次的理解外,在人口发展新形势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在理顺两者理论逻辑基础上,针对迫切问题,提出有效解决路径,进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不断积累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

一、学界研究进展

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重点关注。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4]并将其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以及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后,学界掀起了新一轮的共同富裕研究热潮。在如何促进或实现共同富裕领域也涌现较多研究成果。梳理发现,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研究。“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其中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诉求[6]。具体而言,胡晓鹏认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内容与本质的关系[7];文丰安认为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8];姚树洁等认为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条件下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必要物质基础条件[9];吕进等认为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与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10]。两者的关系不限于此。蔡昉认为三个分配领域的改革任务可形成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生产率成果共享,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良性循环[11];杨长福等则认为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2]。

二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内涵更深、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的综合性人口发展,是人口发展方式整体跃升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发展[13]。从内涵看,陈友华等认为基于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形势的最新研判,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指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3];穆光宗等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是数量适度、素质优异、结构合理、流迁有序、红利持续[14]。从实践看,杜鹏认为须从人口高质量发展视域建立新常态下人口发展观念,转变人口应当一直增长的惯性思维,从战略上关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人才强国战略[15];田天亮认为必须加强人口工作的顶层设计,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口工作方针,明确人口工作的根本价值立场;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全面夯实人口工作的物质基础[16]。

三是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关研究。已有研究一方面从发展目的视角阐述两者联系。如王晓峰等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是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的新型人口发展理念[17];张冲等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人口总量适度增长的基础上,优化人口素质和结构,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8];许琛等认为高质量就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目标追求[19]。另一方面将两者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目标视阈。如费太安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从生产角度,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口与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从生活角度,要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居民综合福利水平[20];王小林认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有利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防止返贫和缩小发展差距的长期性制度安排[21]。杨菊华基于人口流动视角的研究认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反之,现代化发展持续推动流动人口实现共同富裕[22]。

从学界既有研究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方面内容,从属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间的促进关系、循环关系或辩证关系。有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现路径以及与共同富裕联系的研究,将共同富裕置于更高层次和更宽泛的视野中。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口高质量与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发展的目标,更是有机结合的两大重要组织元素和结构单元,共同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从愿景走向现实。既有研究虽然探讨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两者间的耦合或有机联系,但并未深挖两者间“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以及缺少两者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路径分析,而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基础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两者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有机统一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因此,在理论基础方面,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理论命题遵循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集中体现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主要思想观点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关系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两种生产”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体系,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自身生产又为物质资料生产提供充足劳动力,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为人类自身生产提供必要物质条件;一种生产的结果,正是另一种生产的开始。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全过程,所以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23]。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必须提高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以及个人文化素质,因为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4]。“两种生产”理论中的“人类自身生产”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应、“物质资料生产”与“共同富裕”对应,“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质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制度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物质基础是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内核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是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25]。从这一观点出发,共同富裕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即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高质量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基础、承接载体和标准,即共同富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且推动了具体的人的能力、素质、生活水准等全方位的提升。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其共同富裕思想将个体成长、人口发展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深刻揭示了人口变化与社会运动的辩证关系。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及其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社会理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成果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口发展思想和追求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理想及其社会运动。“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文明意蕴就在于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进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6]。从历史发展和历史传承角度而言,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相互促进关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基本理想在新时代必须有新发展的使命。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唐、宋以前,这一时期人口增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该思想把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国家强盛的标准,如孟子认为“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荀子认为富民应建立在众民基础上[27]。第二个阶段为宋以后,这一时期人口控制思想逐渐兴起,该思想认为人口增长应与土地等资源占有量相适应、人口增长同时应重视人口质量提高,如马端临认为“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惰之辈”[28]。受儒家思想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赋税制度的影响,人口增殖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人口发展思想的两阶段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背景对人口政策、人口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暗含着人口数量、规模与人口素质、质量以及生活品质间的联系。

中国古人有着朴素的共同富裕社会理想追求。如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未来社会理想场景[2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30],从而将个体的富裕与其道德素养建立联系。社会运动中,中国古代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大多为追求温饱或过上好日子,如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31]的土地制度,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顶峰。中国古人共同富裕社会理想中对人与财富关系的探寻,和农民起义对平均主义的追寻,实质上所要追求的愿景即是人口向高层次、高素质、高标准的高质量方向发展,生活品质向共同富裕方向迈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