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向

作者: 范卿泽 吴乐乐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文化自信培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应统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相关主体和要素,健全多维联动育人体系。国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社会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家庭优化育人文化风气,个人形成文化发展自觉,从不同层面产生协同效应,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青少年;时代意蕴;实践路向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教育部重点课题“智能时代教研员数字教研素养测评与提升路径研究”(DHA240370);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重庆市基础教育教研转型发展研究”(2020-ZD-0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9-006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根固本,引导青少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于文化自信的界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核心文献中指出,新时代“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个层面文化的自信,涵盖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2]32,体现了国家意志。学界侧重从“文化自觉、自强”“文化与人性”“价值信念”“文化繁荣”等角度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从文化基因、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影响、文化体验、文化认同、文化习染等角度探索了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机理,并从学科课程教学、研学旅行、文化环境场域、文化交流传播、主题教育场域等维度分析了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途径。但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中客观存在培育意识不强、内容匮乏、方法单一、机制缺乏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改进完善,以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329。

一、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意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青少年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3]。青少年是未来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力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时代新人所必备的特质。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12。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为提升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综合实力,奠定重要基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文化自信及文化强国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性质、特征及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42。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学习、领悟、树立并强化当代中国精神及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是凝聚在文化深处,对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选择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支柱,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所在。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为青少年观察世界、辨别是非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是强基固本、铸魂育人、凝聚人心、共同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民族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助力人才强国建设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6]。作为未来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定是熟知且热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秉持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具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自觉和自信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承载着多样性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如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思想等不断以各种文化形式影响着青少年群体,导致他们在一些事情的判断与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片面化、功利化倾向,也有一部分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情感缺失、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在他们身上甚至表现出迷茫、失落和焦躁等负面情绪,这无疑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直接影响未来发展。

文化自信培育为青少年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架构起强大的心理支撑体系,具体体现为对自身所归属的文化体系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心理认同,以及由此形成具有恒久性的意志品质。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虔诚而执着的心理支撑体系,即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发自内心地相信和坚持不懈的践行,从根基上培根树志,能够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袭扰与侵蚀产生强大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抵御消极文化思想的能力。加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系统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与发展观,有利于青少年辩证地认识各类文化的差异,通过文化现象把握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认同。培育文化自信有利于青少年内心充满自信,拥有从容、开阔的社会心态,能够在时代洪流中找准定位,强化文化归属感,找到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统一和平衡,实现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借鉴遵循

新时代,为应对形势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党中央从对世情、国情、党情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把握和综合研判中,战略性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国内外学者从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及出版传媒等角度,对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价值,也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多种场合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

(一)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借鉴

学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化自信的内涵研究。一是从“价值信念”角度界定,“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7],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8]。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核心价值观自信[9]。二是从“文化繁荣”角度界定,文化自信是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对文化转型有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10]。

第二,文化自信的生成研究。一是文化基因决定文化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拥有基因遗传特质,同一种族、同一民族的人们往往具有久远的历史性联结,他们拥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遗传特征等。二是意识形态引导文化习染。一个国家弘扬的文化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一种法定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在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三是文化自信在文化体验中自觉产生。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身份和价值的自觉心理认同, 在文化体验过程中自觉产生,因而受人们日常生活环境文化特质的影响。四是价值澄清实现文化认同。价值澄清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人们通过对文化的认知、批判、反思、比较,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第三,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一是学科课程教学。学校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使命承担起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任务。二是建设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仍然是当前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环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都是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是文化微传播。新时代,以微信、微博和微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微传播”实现了新时代文化的广泛宣传,是文化自信培育最具时代性的方式[11]。四是仪式感教育。用仪式感联结青年成长中重要的思想和生命节点、构建日常的生活范式、充实虚拟的网络空间,架构起培育文化自信的结构性网络[12]。五是榜样教育。榜样是某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化身,一个榜样的树立标志着一种精神的树立,为青少年成长指明方向和道路。

研究还应聚焦新时代青少年培养的新使命、新定位、新问题、新规律等,坚持系统科学思维,理顺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育人关联,强化校内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彰显文化自信培育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政策依据

第一,以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形成了重要的思想成果[13],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依据。一是强调了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明确指出文化繁荣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二是指明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4]320。相关论述剖析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阐释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为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指明方向、提出要求、提供遵循。

第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持续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就青少年教育培养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一是强调了青少年教育的价值定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是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生力军,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明确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2]333。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二是强调了青少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视角强调“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14]。勉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热爱伟大祖国、勇担时代责任、不断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从小学习做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16]。三是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339。相关论述为加强青少年教育指明方向,是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依据和遵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