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及优化路径

作者: 卢怀科

摘 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鲜明主题,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受教者的视角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对优化其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认同其教育意义之重要,而在教育内容上存在认知模糊情况,同时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为习惯性说教、形式化。认知动力的基础要素、思维运动的关键要素和学习收益的推动要素,共同构成爱国主义教育中个体认知生成的逻辑体系。新时代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为:构建多元化、数字化学习资源,重塑教育知识的新秩序,创新发展传播载体和手段,及充分发挥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认知

[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9-0075-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9.006

一、问题的提出

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对国家、社会及人民的深厚情感,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地见效,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持续有效地开展。因此,如何培养时代新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教育能够引导、塑造和强化个体的正确“三观”[1]。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冲击现有教育模式,尤其在互联网信息叙事方式娱乐化、戏谑化的境遇下,商业资本炒作并推广低俗价值观念或文化产品[2],侵蚀个体的“三观”。基于此,研究未来中国以何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塑和培养个体,显得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在塑造个体的国家态度、情感和行为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的培养和实践中至关重要。青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因而青年大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2》,全国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建设问题的认知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授课内容鼓噪乏味”达到47.5%,“教学形式单一”占41.5%,以及老师“缺乏创新能力”有61.9%[3]。青年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对象,需要从个体认知出发进行充分探讨。因此,本研究以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为研究对象,探究作为受教者的个体对爱国主义教育认知的发生过程,在分析认知发生过程基础上揭示出认知逻辑,继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优化路径,使其定位更加清晰。

二、相关研究进展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基础性工作。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持续有效地开展是一项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当前学界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进行了广泛探讨,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通过梳理符合主题的研究文献,学者们聚焦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实践路径和个体价值等方面,着重从问题和原因等角度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校正措施,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发展。

第一,学者们着力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挑战。例如,骆郁廷发现历史虚无主义、西方舆论诋毁、崇洋媚外现象及精致利己主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重大挑战[4]。在赵丽涛看来,“后真相”时代存在教育内容被西方意识形态重构、青年情感错位表达、主流话语遭侵蚀、表达方式过度依赖视觉等挑战[5]。沈贺和李琼等阐释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施教过程中受到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多元化社会和新媒体的合力冲击及“全球治理”“国家认同”“制度认同”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6-7]。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及其效果成为研究热点。例如,胡华认为要引导树立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现教育流通再造,促进要素耦合效应,统合环节要素等,以此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效[8]。与此同时,温静认为以朋辈引领,通过树立可感知的榜样、提供可观摩的典型人物、生成可反馈的互动情境、设置可超越的发展目标来提升教育效果[9]。徐国正也建议从完善教育体系、营造教育氛围、引领报国行动和升华爱国情感等方面强化其实施效果[10]。

第三,有学者开始着手对爱国主义教育对个体的作用研究。例如,温静发现爱国主义教育满足个体成长发展需要的价值,可通过刺激个体价值需求侧以提供“个体内驱力”,改革施教供给侧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11];郑志发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个体产生的作用,即“激发人的情感和动力”和“决定人的状态和发展”[12]。

综上所述,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临的挑战、应对路径及对个体的作用上。然而,现有研究多基于施教者这一角度展开研讨,缺乏以受教者为视角的研究。随着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及价值观多元化、观念力量庞杂等现象出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加注重与受教者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多元价值观相结合。从受教者角度出发,不仅可以拓宽研究视野,还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3]。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施教者的教育活动,作为受教者个体的认识和评价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受教者视角深入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过程,致力于揭示其中的逻辑,并据此提出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的对策旨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个体间关系的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提供不同视角。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的概念及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施教者,还受到受教者个体认知的影响。个体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其对爱国主义信息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直接决定了教育内容能否有效内化为爱国情怀。因此,探讨个体认知的概念及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性,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的概念

在爱国主义教育领域,个体认知构成了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内容交汇的重要研究点。“认知”这一心理学术语,泛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涵盖了人类的一系列心理活动[14]298。“认知”从属哲学认识论范畴,被视为所有认识活动的子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15]。也就是说,认知同时是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当前学界着眼于探讨如何提高个体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个体如何通过认知活动接受和内化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对此,国家层面已制定了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专门法律予以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化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6]。认识论并非抽象的理论构建,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而实践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重要区别之一。

爱国主义教育构成了一系列特定的实践活动,为个体认知提供了情境和素材。通过引导个体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体验并反思,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形成。此种认知过程体现了实践与反思的循环互动,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性特征相吻合。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施教者传递知识信息和启发个体进行思考。受教者个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内容及效果更为关注。其中,意义是爱国主义教育对个体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及强国之行具有重要作用,内容涵盖了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等,效果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的塑造。因此,对于受教者个体而言,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包括其意义、内容及效果,特别是对于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受众群体,也是具有全局性的个体。总的来说,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要回答出在受教者眼中,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何在、教育内容如何、教育效果怎样等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将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定义为个体怎样理解和内化爱国主义教育,并以什么样形式呈现的心理活动。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他指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17]。因此,从受教者个体的认知视角探讨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深化施教者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认识和反思。通过研究个体认知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互动性,可以揭示个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进而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一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个体认知可以帮助施教者了解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知水平,继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价值观能有效传递。二是激发个体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自主性学习建设。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需求,施教者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创造吸引人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三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施教者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认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从而加深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和体悟。

第二,是铸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个体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系统地聚焦并优化个体的认知逻辑,可以显著提升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塑造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而言,一是强化身份认同。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个体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深层次认同,这不仅是认知的自我确认,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觉醒。通过塑造这种认同感,个体能够自发地承担起推动国家进步与繁荣的责任,进而激发出坚定的爱国情感。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个体的认知在塑造其“三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和提升个体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目标,进而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培养出具有积极向上、奉献精神的“三观”。三是培养责任感、使命感。个体的认知水平同自身社会参与的责任感、强国的使命感密切相关。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应促进个体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这不仅仅是增强个体的社会参与意识,更是激发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实际行动能力。

第三,有助于应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全球化、多元化的冲击和挑战。基于爱国主义教育个体认知逻辑,优化教育实施路径,以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和影响力。一是引导个体探究并重塑对本土文化、历史及传统的深层理解。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更加频繁。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可以帮助个体深入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应对全球化和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冲击。二是促进培养个体的全球意识及国际视野。全球化和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个体需要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可以帮助个体了解国际事务、国际关系和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培养个体的全球视野。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培育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其辨析多源信息的能力。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流动及其带来的思想渗透日益显著,尤其是美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围剿”力度,试图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我国施加更大压力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信息观和养成批判思维,从而提升个体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个体有效地识别和抵抗西方主导的信息战术。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认知的维度及生成逻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