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作者: 兰文玲

摘 要:目前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还不够。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的深入挖掘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工人互助组织的深入考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揭示,以及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深入考察和指导的过程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论断,对国际主义思想进行了宝贵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国际主义思想的完备体系。当前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根据当前历史条件构建出了新时代的国际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必将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为回答“世界之问”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国际主义;生成逻辑;主要内容;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1-0077-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1.00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21。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回答“世界之问”的大党担当。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意蕴丰富、内容深刻、影响深远,然而,学界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挖掘尚不充分、系统。有必要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对新时代的国际主义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推动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展现出其世界历史意义。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国际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这一理论原理及其实践,在实现共产主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曾是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度陷入低潮。为了消除“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概念被滥用、被扭曲的不良后果,1992年党的十四大删除了党章中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提法,国际主义的研究也随之进入清冷状态。虽然之后长期不提“国际主义”,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否定国际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不断为国际主义开辟新境界,注入新内涵。通过查阅知网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可知,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比较少,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也较匮乏。

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三种不同研究路径下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经典著作的国际主义研究、基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历史经验的国际主义研究、基于马克思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国际主义研究。就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生成发展、主要内容以及现实价值的研究还不够,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加强,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进一步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进行了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主要内容,探究其对新时代国际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国际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创立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实践逻辑:对工人互助组织的深入考察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前,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工人互助组织进行了深入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得以形成。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人开始组织行业工会,开展经济罢工,“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2]40。工会组织的发展说明工人阶级组织性的增强,“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2]40。1840年,恩格斯在《手工业者联合会》这篇通讯中公开支持手工业者反抗剥削压迫结成互助团体,为维护自身权益采取的联合行动。根据对欧洲各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共产主义不是英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特殊状况造成的结果。”[3]恩格斯以自己的论断预示了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本质,即共产主义是基于现代文明国家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不是某一个国家无产阶级的特殊事业。经过对工人运动的实际考察,马克思也认识到了联合对“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的重要性,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当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实践运动取得了何等光辉的成果。”[4]232这充分肯定了蕴含在共产主义手工业者内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讲:工人“表现出了对从他们的合作中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力量的非常全面而充分的认识”[4]273,他们“并不认为用‘纯粹的思维’就能够摆脱自己的企业主和他们自己实际的屈辱地位”[4]273,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用“纯粹的思维”代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倡导无产阶级联合作战以反抗资本主义的原则。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虽然他们分散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4]435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西欧工人联合会的深入考察,认识到各国工人联合的巨大力量,摆脱了仅从思维层面和批判角度谈论工人解放问题的窠臼,为进一步认识各文明国家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奠定了基础。

(二)理论逻辑: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揭示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归根结底决定着人类是否能够实现解放,也归根结底决定了世界范围内“普遍性的”革命联合体的构建。物质生活的生产力决定着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也决定着人类是否能够获得“解放”,“‘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4]527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刚形成的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史前史各种“联合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人联合的前提。随着生产的发展,大工业兴起并且创造出突破“地域性的联合”的必要手段,比如“大工业城市和廉价而便利的交通”,使具有相同现实遭遇和未来诉求的个人成为“有组织的势力”,从而联合起来,形成超越地域和民族界限的“世界性联合”。

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阶级冲突的根源。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仅扩大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范围,而且加剧了劳资双方矛盾的激烈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具备世界性,这势必会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对抗和国际联合。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广泛的国际交往使得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也产生了类似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矛盾。“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消灭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4]538-539,使得“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4]539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世界历史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力量。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在不自觉地为新世界准备物质前提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为自身造就了无产阶级这一掘墓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先进性和世界历史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必定要取代资产阶级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体地位,成为世界历史的真正主体。

最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体现的是剥削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对立和冲突性质,并且这种对立和冲突是不可调和的。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也使得阶级、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扩展到世界范围内,要真正铲除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必须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有制和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是阶级斗争历史上最后的斗争,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说:“无产者只有废除一切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4]679而“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由于无产阶级本身固有的本性,这种联合又只能是普遍性的,而且占有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得到实现”[4]581。无产阶级通过阶级革命和普遍联合来占有生产力总和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

(三)发展逻辑: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深入考察和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在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深入考察和指导中进一步深化。

1846年,为了与西欧工人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他们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通讯委员会与各国工人团体的联系中,马克思、恩格斯受邀改造正义者同盟这一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了反映正义者同盟空想社会主义观点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阐明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社会革命的普遍性,这是各国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保持政治上、思想上一致的共同基础,是他们国际联合的根本条件。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视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50,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战斗口号写进《宣言》,在全世界树立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辉旗帜,而且坚持将“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2]44作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工人政党的标志之一。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根据各国工人特别是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之后,遭到欧洲反动派的联合镇压的事实,得出结论说:“只要工人还是奴隶,匈牙利人、波兰人或意大利人都不会获得自由!”[2]104仅有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不够的,无产阶级必须同被压迫民族结成同盟,才能取得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同时胜利。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革命经验还提出了工农联盟思想,阐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可能性。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开展了反对蒲鲁东主义和英国工联主义的斗争,“成立国际是为了用工人阶级的真正的战斗组织来代替那社会主义的或半社会主义的宗派”[5]367,形成一个“世界各国各无产阶级政党的联盟”[5]399,以团结推动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为争取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战斗。1871年3月,巴黎公社的诞生开启了无产阶级政权下坚持国际主义原则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世界共和国”,具有“真正的国际性”[6]。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逝世后,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群众性的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各国工人要求加强国际团结、共同反对资本奴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第二国际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恩格斯帮助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引导和教育各国无产阶级坚持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侵略战争、殖民主义等。第二国际前期的每一次代表大会都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示威,象征着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特别是1889年通过的关于“五一”劳动节问题的决议,成为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斗争的号召书。1893年,恩格斯在致劳拉·拉法格的一封信中说:“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在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7]在恩格斯看来,独立自主和国际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统一的。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深化于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深入考察和指导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