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深化发展
作者: 梁小娟摘 要: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不断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中国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完成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创新性转换,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它对于引领社会思潮、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精神渊源、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广泛践行和传播,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诠释和中国实践。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党史特别委托项目“广东南路农民运动历史研究”(GD19TW02-04);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建研究专项)“高职院校党建领航‘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研究”(2022JKDJ057)。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1-0089-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1.007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说:“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1]171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是社会道德的立足点。每个社会阶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作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灵魂,能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提供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价值观建设,并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价值观建设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161,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课题,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4,这关系到在国内凝聚最广泛的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关系到在国际上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为此,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与发展进路是必要之举,以实践的、历史的、发展的、开放的视野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界研究进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推进,学者们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战略地位和作用、历史进程、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理论阐释、内涵扩充、目的指向、培育路径等方面都有所深化。十年来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与作用研究。有学者分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定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3],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为人们确立了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
第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研究。有学者认为要立足于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注意立足点和着眼点等的变化,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4]也有学者对意识形态生活化的现实基础进行研究,依托生活化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解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地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遵循[5]。近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学者们认为红色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引领其发展方向[6];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良好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8]。
第三,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和认同研究。学者们认为,要从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强化制度保障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学术界认为认同的总体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偏弱、认识不全面等问题,并认为需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等等[10]。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传播既有优势又有弊端。一方面,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也借助新媒体手段加紧向我国渗透、蔓延和传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践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11]。此外,学者认为,新时代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要找准国际定位,在话语体系、传播媒介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12]。
综上所述,新时代十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日益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综合来看,一方面理论研究基本只着眼于理论本身,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分析停留在比较宏观的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研究,且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在新时代,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升其战略地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欠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文化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内涵
“价值”本来是一个经济学的术语,据学者的追溯,在19世纪末,“价值”被德国新康德主义的巴登学派哲学家引入哲学。价值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个体行动选择和评判失误的依据。社会的价值规范、价值体系引导着人们利益实现的途径和方式。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3]价值被吸纳到个性体系和社会体系中,价值问题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价值分别被制度化和内在化,成为社会价值和个人的价值,调节着人们的行为和目标。
价值体系是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规范组成的意义系统,包括国家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民族认同、社会秩序,以及个体的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等。价值体系外化为价值观,它是价值观结构化、系统化的呈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不应当的”,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所持的看法和观点。核心价值观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体呈现为社会的“元规范”,由社会制度、教育、宣传、文化系统等来支撑,社会成员共享着这些基本的意义和规范框架。
学术界曾经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中国共产党根据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实的需要对价值理念进行逐层筛选,提炼、确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4],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作出了系统的阐释。“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24个字,12个词。从国家层面的概括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首先,富强是立于世界的基本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5,富强即国富民强,富强不只是说我国的经济规模大,还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民主指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37,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再次,文明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2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最后,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谐有两层含义,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46,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和谐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49,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从社会层面的概括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理想社会的价值定位。首先,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指的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有机统一,每个个体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互为前提和条件。其次,平等是公民社会权利的根本保障,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受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再次,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在解决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公正原则,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最后,法治是国家治理规范的重要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40,体现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取向。
从个人层面的概括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公民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的要求。首先,爱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爱国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其次,敬业要求公民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根本前提。再次,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公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品德原则,只有做到实事求是,信守承诺,才能促进社会主义诚信建设。最后,友善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强调将团结友善融入家庭、工作、社会生活中去,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
(二)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44这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盖了文化、政治、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领域的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有高度的价值整合和引导功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压舱石和稳定器。“中国价值观的所有其他子系统和内容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它的,是以它作为正当与否、合理与否的根本准则”[16],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社会发展能量、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发达国家一般都拥有极其牢固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需要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之外,更需要知识力量、文化力量、传播力量,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套现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建构中,如同精神纽带,在无形中维护着社会成员心灵世界的秩序,是需要群体共同信奉、遵守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维系着社会的实质性整合,使社会或组织的运作更和谐。社会成员虽然分散、阻隔,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共识,使得原本陌生的人们也能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凝聚起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