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审思

作者: 杨健 李增元

中国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审思0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要振兴,必须防范各类重要风险。本期聚焦“中国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相关问题,继续开设“乡村振兴战略”专题。

摘 要:以CNKI数据库中1 064篇与乡村社会风险相关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定量分析和文本分析。通过分析发文时间分布情况及发展态势,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的发文情况、合作情况,高被引文献的核心议题,关键词的共现情况、聚类情况、时间分布,探测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热点分布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国内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三个主要阶段,乡村社会风险研究逐渐趋于成熟。未来,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社会风险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乡村社会风险研究、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乡村社会风险研究可能会是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热点;审思;文献计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农村重大社会风险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研究”(21AZZ009);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创新资助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风险治理研究”(LWCXS202206)。

[中图分类号] C912.82;G353.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2-0043-0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2.004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将面临更多风险与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国家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我国乡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在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多元文化等现代因素的冲击下,乡村社会不断被现代化重构,乡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利益结构逐渐从单一化、原子化走向多元化、复杂化,乡村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乡村社会发展进入“风险时代”。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乡村社会的稳定是国家秩序稳定与延续的基础。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风险研究就开始引起学界的重视。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步入“加速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社会分层、利益分化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出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的矛盾冲突就此产生。同时,乡村空间结构从“村落”向“社区”转型,传统乡村的宗族结构、家庭结构、伦理价值观遭到冲击,乡村治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自21世纪以来,学界对于乡村社会风险的关注度继续提升,乡村社会风险研究开始成为乡村治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1]3。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空前加深,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空前加快,城乡社会正走向深度融合,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1]19。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乡村人口结构变迁,乡村礼俗秩序消解,乡村社会关系发生转变,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乡村社会风险及其治理愈发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我们已经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但必须注意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2]。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一系列新的乡村社会风险治理任务[3]。在“后扶贫时代”“后疫情时代”叠加的新时期,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传统灾害引发的社会风险与各类常规或新型社会风险叠加共振,乡村治理面临更多突出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乡村社会风险及其治理已经成为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学术话题。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确定文献数据来源,选择有效处理文献数据的方法及工具是开展文献计量研究的基础前提。中国知网(CNKI)是目前中国最具权威、资源收录最全、文献信息量最大的文献数据库。为保障文献数据来源的全面性、权威性,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检索乡村社会风险领域文献的检索库。CiteSpace是一款成熟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能够以可视化方式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检索日期为2022年5月18日,文献类型设定为“中文”,检索期刊类型设定为“CSSCI”①。文献检索数量过少表明这种检索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出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研究动态,因此必须将检索主题进行适度拓展,以此检索出更多与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相关的研究文献。由于“农村矛盾”“乡村纠纷”“农村纠纷”“乡村危机”“农村危机”都属于乡村社会风险的近义词,与“乡村社会风险”或“农村社会风险”高度相关,而“乡村应急”“农村应急”“乡村冲突”“农村冲突”“乡村事件”“农村事件”“乡村突发”“农村突发”则是乡村社会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检索这些主题词也可以检索出许多与乡村社会风险高度相关的研究文献。“农村社区”和“乡村社区”是乡村社会风险发生的重要场域,同时学界对于“农村社区风险”和“乡村社区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社区内部利益矛盾、纠纷、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风险,因此检索“农村社区风险”和“乡村社区风险”主题也会检索出与“乡村社会风险”高度相关的文献。综合以上考虑,本研究将检索主题设定为:“乡村应急”or“农村应急”or“乡村冲突”or“农村冲突”or“乡村事件”or“农村事件”or“乡村突发”or“农村突发”or“乡村稳定”or“农村稳定”or“乡村应急”or“农村应急”or“乡村冲突”or“农村冲突”or“乡村事件”or“农村事件”or“乡村突发”or“农村突发”or“乡村社会稳定”or“农村社会稳定”。在剔除重复文献及无作者文献后,最终得到1 064篇样本文献。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运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 Finder)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4]。本研究主要以CSSCI来源期刊论文(含扩展版)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5.8.R3)软件生成“作者和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时区”图谱、“突现词”图谱,据此对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作者情况、期刊情况、关键词演变过程、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社会背景和学术观点予以释意,以此更好地总结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现状。同时,基于分析,对乡村社会风险研究进行审思,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社会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二、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文献统计分析

对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发文情况展开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风险研究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情况。对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展开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的权威作者、权威机构,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学术交流情况以及学术发展情况。对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展开分析,则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基于此,本研究对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发文情况、发文作者、发文机构以及高被引文献进行详细分析。

(一)发文情况分析

发文数量和发文时间能够较为直观地看出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的起点和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期学术界对于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的重视程度。检索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年度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

纵观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发文情况,可以看出1998—2006年间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发文量较少,且增长缓慢。这表明在该阶段,学界对于乡村社会风险的关注度还不强,乡村社会风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后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发文量在短期内出现爆炸式增长,并于2010年左右达到顶峰。这表明在2007—2010年间,学界对于乡村社会风险的关注度迅速增强,乡村社会风险开始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2013年以后,更多学者开始关注乡村社会风险治理的成效、经验、机制等,直接研究乡村社会风险的文献有所减少。

(二)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整个图谱网络节点比较零散,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少,多数学者只形成了2~3人左右的小型合作网络,乡村社会风险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同时,可以明显看出杨华、党国英、栗峥、史卫民、李燕凌、唐晓腾、孟宏斌等人的网络节点较大,表明这些人在乡村社会风险领域拥有较高的发文量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对样本文献中的作者发文量进行排序发现,在1998—2022年间,乡村社会风险研究领域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杨华,共发表8篇CSSCI期刊文献。根据普赖斯公式,确定核心作者[5]。计算公式:Mp=0.749■=0.749×■=2.12

按照取整原则,选取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产生85名核心作者,排前10位的是杨华、党国英(党国印)、栗峥、史卫民、孟宏斌、唐晓腾、李燕凌、刘杰、刘宁、刘中一。核心作者发文总量为205篇,占文献总量的19.27%,未达到样本数量的50%,这表明乡村社会风险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在发文数量上,杨华、党国英、栗峥3人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这表明他们在乡村社会风险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

发文量能够直观地显示出该机构在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综合研究实力。CiteSpace软件运算结果显示:N=469,E=79(表示包含469个节点,79条连线)。该结果表明,目前研究“乡村社会风险”的机构很多,且研究机构之间有一定合作度,但合作强度较弱。将“Threshold”参数设置为“3”,进而筛选出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在乡村社会风险领域形成了较多成果。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已经成为乡村社会风险研究的“主阵地”,在乡村社会风险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

从图3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机构发文量具有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其中北京市、湖北省这两地出现的高影响力研究机构最多,且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研究机构集群。将乡村社会风险领域的研究机构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并据此绘制发文分布的热力图(图4)①。根据热力分布情况可知,北京市(TOP1)、湖北省(TOP2)、江苏省(TOP3)、湖南省(TOP4)、山东省(TOP5)的研究机构发文总量最多。这表明北京市、湖北省、江苏省、湖南省、山东省的研究机构对于乡村社会风险研究较为重视,且已经形成了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乡村社会风险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被引用的周期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引文的本质是知识流动的载体,是知识与知识发生关联的路径,是为了自己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选择,是在自己引文环境下的产物”[6]。一般来说,论文被引频次越高,表示该论文与相关领域知识的关联度越高。同时,被引频次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期刊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因此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论文被引频次越高,还代表该论文受到其他学者的关注度、认可度越高。综合来看,论文被引频次较高,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该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关注度,其研究的话题、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热点。表1显示了乡村社会风险研究领域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从作者资历来看,发文作者均为在乡村治理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权威专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