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统计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苏永照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统计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0

摘 要: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的新动能逐渐形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对经济发展新动能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9—2019年我国新动能发展水平以及时空特征进行测度,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我国新动能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新动能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新动能发展速度过于缓慢,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人力资本投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市场竞争程度、技术投资以及产业外向度等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新动能的发展。我国应从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要素投入、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新动能的发展。

关键词:新动能;统计测度;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异质性视角下新动能就业带动效应测度及优化研究” (19YJC790114)。

[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4-0035-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4.003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传统动能以低端产业为主,采取物质资源的粗放型投入,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大。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外部环境复杂且不确定,传统动能逐渐衰竭,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变得越来越弱。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的驱动力,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的经济发展新动能逐渐形成。2016年以来,“三新”经济增加值增速比同期GDP增速高1.5~3.9个百分点。2019年“三新”经济占GDP比重为16.3%,2020年比重增加到17.08%,在我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的过程中,“三新”经济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行统计测度,分析新动能的影响因素,探索提升新动能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述评

新动能的内涵与外延、新动能的发展进程以及新动能发展的影响因素,是现有文献关注的焦点。

(一)新动能的内涵界定

关于新动能的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家统计局认为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经济,包括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对产业系统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渗透。新技术既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也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形成新的驱动力,驱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国家发改委认为,新动能是新生产要素、新技术突破和应用、新市场制度体系、市场需求变化、外部市场变化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是以创新为关键的生产领域、以需求变化为导向的消费领域和以改革为核心的制度领域相互融合,催生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政府应该改革现有体制和机制,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学者们也对新动能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余东华认为技术创新和新生产要素(包括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模式,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水平,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新动能是技术变革、人口结构变化、资本投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4]。黄茂兴认为新动能是新的技术革命带动的产业革命,表现为新技术对生产、交换、消费及分配领域的渗透和改造[5]。樊纲和徐林认为新动能是需求侧和供给侧变化产生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新时期社会需求变化、外部市场变化、市场制度变革和资本融资变革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6]。

(二)新动能的统计测度

现有文献对新动能的统计测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单一维度视角,通过测度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发展新动能。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以生产函数为基础分解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衡量市场要素投入组合的产出效率。从动力源的视角看,全要素生产率是组合效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体现,被视为新动能;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产出效率是数量投入的体现,被视为传统动能。可以通过对二者的测度,对产业或者区域的新动能发展成效以及新旧动能转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二是多维度视角,通过系统构建新动能测度指标体系衡量经济发展新动能。一般而言,多维指标体系的信度,要高于单一指标。目前,基于多维度指标体系的测度越来越多。2017年,国家统计局对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进行了测算,测度指标体系主要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知识传播与创造、经济发展活跃度、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经济转型、新经济形态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设置。测度结果显示,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不断上升[7]。张志元等从经济发展的效率、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经济发展环境代价三个方面构建新动能测度指标体系,对山东省新动能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8]。张立新等从经济发展需求侧和供给侧出发选取指标,衡量新旧动能的转换程度[9]。郑江淮等基于经济发展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三个角度,从内需和外需两个方面构建新动能衡量指标体系[10]。方大春和裴梦迪从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效率与活力、新经济发展态势三个方面选取7个衡量指标,对新旧动能转化程度进行省际测度[11]。

(三)新动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有文献分析新动能培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有四类。一是结构因素。赵丽娜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提高,均有助于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12]。赵炳新等发现产业集群的高级化、生态化以及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都对新旧动能的转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3]。刘世锦认为对垄断产业进行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有利于激活产业内竞争,有助于培育新动能[14]。二是要素因素。张涛等认为互联网催生的数字经济在培育经济新动能等方面起到了日趋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5]。孙彦明认为科技创新产生的创新成果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新动能的培育[16]。王一鸣认为高端人力资本,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对新动能的培育产生积极作用,是新动能发展的支撑力量[17]。李平等认为技术革命提高了有限资源的产出水平以及使用效率,有利于产业新动能的发展[18]。三是需求因素。隆国强认为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都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新的驱动力,推动经济的发展[19]。郑世林认为内外需求一直在不断变化,新动能通过适应需求变化引领和优化内外需求变化,使供需达到新的平衡。因此,需求变动、需求结构优化都对新动能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20]。四是制度因素。徐晓鹰等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与市场对经济的合理参与以及二者关系的有效协调,可以为新动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1]。刘迎秋等认为中小企业市场活跃度比较高,是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金融支持,可以增加市场创新活力,推动新动能发展[22]。

现有研究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首先,现有研究对新动能测度的范围偏窄,大多是以“三新”经济代替新动能。“三新”经济仅仅是新动能的现实表现,新资本、新技术、高端人才等发展状况体现了新动能的发展潜力,现实表现和发展潜力共同构成新动能全貌,以“三新”经济代替新动能,以偏概全,很难全面评价新动能发展状况。其次,现有研究对新动能测度指标体系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现有研究一般采用多维度评价方法,提高新动能测度的信度,但是缺乏对指标体系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完整性的客观评价,影响了测度结果的说服力。最后,现有研究对新动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属于规范性分析,缺少实证分析的支撑。对新动能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现有研究很难做到系统、精准的分析。本文从现实表现和发展潜力有机结合的系统视角构建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行统计测度,完善了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基于“激发潜能,促进发展”的思路,构建新动能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具体路径,形成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统计测度

基于前文思路,本文把现实表现和发展潜力有机结合,构建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行统计测度。

(一)新动能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动能是物理学概念,是物体质量和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动能里面的“速度”是效能和目前的发展表现,新动能里面的“质量”是潜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据此,我们可以将新动能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潜力指标,表示新动能里面的“质量”,包括新人才、新技术、新资本以及新的市场制度;一类是效能指标,表示新动能里面的“速度”,包括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商业模式。

1.新动能的潜力指标

潜力指标主要是对新动能的发展潜能进行客观描述。

一是新技术。新技术主要表现为技术研发投入、新技术数量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体现了技术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的基本趋势[23]。其中,技术研发投入的衡量指标有R&D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支出占比、基础研究占R&D支出的比重、政府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等。新技术数量的衡量指标有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受理量之比、高新技术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增长速度、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等。新技术应用的衡量指标有人均软件业务收入、互联网普及率、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数比重、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等。

二是新人才。新型人才是指拥有高端人力资本的人才,是新动能发展的基础要素。“经济发展与人才集聚相辅相成,大规模的人才集聚和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将全面促进区域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反之则不然。”[24]新人才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投入数量、强度以及已有新人才的数量。其中,人力资本投入数量的,衡量指标有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占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增速等。人力资本投入强度的衡量指标有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等。已有新人才数量的,衡量指标有万人中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万人研发人员数等。

三是新资本。新资本要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为市场活力提供基本支撑[25]。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本支持主要体现为金融支持力度、民间资本占比、技术投资占比等。其中金融支持力度的衡量指标为直接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人均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民间资本占比的衡量指标为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比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等;技术投资占比的衡量指标为人均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全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占GDP比重等。

四是新制度。新动能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新动能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和规制的支撑。新制度主要体现为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市场化程度以及营商环境。其中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衡量指标有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小学在校学生数比值、“简政放权”百度指数等;市场化程度的衡量指标有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值、国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等;营商环境的衡量指标有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三资”企业税收占“三资”工业总产值比重等。

2.新动能的效能指标

效能指标主要是对新动能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描述。

一是新产业。新产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是新动能发展绩效的主要表现,主要体现为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其中新产业发展规模的衡量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个数占制造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比重等;新产业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有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总额占比、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等。

二是新业态。新业态是指新技术与产业相融合,不同产业、产业的不同部分进行重整而形成的新产业形态,主要体现为新业态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其中新业态的发展规模的衡量指标有人均快递业务量、高技术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等;新业态的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有“人工智能”百度指数、现代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

三是新商业模式。新商业模式是新技术与传统消费模式、商业模式的融合和重塑。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商业模式主要体现为新消费模式和新商业模式。其中,新消费模式的衡量指标有网上零售额占比、网络支付比例等;新商业模式的衡量指标有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占比、快递收入增速、跨境电商出口总额占比等。

3.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新动能潜力指标和效能指标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由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以及5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50个三级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计算相关系数和熵值,检验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完整性。根据检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以及28个三级指标构成(表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