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创新:概念特征、内涵要素与理论溯源
作者: 高腾飞 陶秋燕 孙世强
摘 要:作为创新研究的新兴领域,企业社会创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基于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首先,探索性地界定和完善了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并提出其具备目标社会性、过程协同性、方式新颖性和创新一般性等特征;然后,运用要素组合的方式提炼了企业社会创新的10个子要素和5大核心要素,进而提出了判定企业社会创新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创新社会问题解决办法、变革企业发展方式、提升社会幸福水平;最后,通过理论溯源,探寻了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根植于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社会创新研究恰逢其时,未来应进一步加快推进该领域研究进程。
关键词:企业社会创新;社会创新;社会问题;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5-0103-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5.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在社会治理领域,随着社会创新、企业社会创新等相关理念的兴起,人们发现除了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以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企业也可以成为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环境、公共服务等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2]。从大型公司到新创企业,人们发现企业社会创新的主体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元,影响更加深远[3]。而且,在全球范围来看,相关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热门现象,如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共益企业、公益创投、商业向善等[4]。作为目前较为前沿的创新理念或范式,企业社会创新是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变革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复杂问题做出的最新反应,它为促进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及二者共同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综观现有研究,国外成果兴起时间较早,成果数量相对较多,但在理论研究等方面仍滞后于实践发展。而国内研究刚刚起步,仍处于基础性问题争论阶段,学者们对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内涵并未达成共识。此外,与社会企业等领域相比,学者们对研究企业社会创新的意义与价值仍存疑虑。更关键的是,学界目前对企业社会创新的认知多以“二元”视角为主,即从社会属性与商业属性的单一划分标准进行研究。这看似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分析思路,但在事实上却加大了理解企业社会创新的困难程度。学者们多数会在企业是否必须盈利的问题上产生纠结,倾向于先对企业类型、本质属性等进行界定,再对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或活动展开研究。这个思路是合理且必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社会要素、商业要素的确是企业社会创新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这不能掩盖其他要素的存在及其发挥的作用;而且,二元分析视角也妨碍了这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因此,应从“多元”且细致的视角进行尝试,通过多维度、多要素的分析,探寻二元视角下难以捕捉的新知。同时,也应进一步对其理论研究基础进行溯源,强化支撑该领域研究的理论依据。
鉴于以上不足,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企业社会创新领域的已有文献,结合文字编码的方式,提炼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特征,并归纳内涵要素,进而对企业社会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溯源分析,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进展贡献积极的理论依据。
一、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社会创新的兴起与社会创新密切相关,而社会创新的产生又离不开20世纪初创新思想的提出以及之后关于创新理论的持续探讨。其中,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社会创新思潮的基础上,率先从企业的视角进行了差异化的审视,提出了社会创新及其在社会层面带来的变革与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对企业发展同样重要[5]。也要认识到,虽然他强调了在企业视角下需要关注社会创新的重要性,却并未对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做出清晰界定。直到1999年,坎特(Kanter)以社会创新的“主体”为切入点,对商业性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对企业社会创新做出了明确定义[6]。此后,学者们做了进一步的拓展,结合自身研究问题及情境,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企业社会创新的不同概念及特征。虽然不同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内涵特征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目前人们对企业社会创新概念的共识性仍有提升的空间,对其特征的理解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现有概念梳理
相对来说,国外学界较早地对企业社会创新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概念界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检索与回顾,识别已有的企业社会创新概念,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对此,本文主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基础,检索词为“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firm social innovation”、firm “social innovation”,文献发表时区为1999—2022年,并聚焦论文、会议论文与文献综述三种类型,初步检索到478篇文献。在剔除重复文献后,依据三个标准进一步筛选了目标文献:一是相关文献需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政府、社会组织、个人或其他主体;二是相关文献需对企业社会创新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即检索词在该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应大于等于2;三是考虑到企业社会创新研究兴起时间较短,文献数量还不够丰富,便不对期刊来源、学科领域等方面进行限定。同时,参考相关研究思路,也将其他代表性文献纳入分析。最终,共获得85篇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下载和阅读后,发现学者们共提出了15个相对清晰的概念,经过分析,提炼出现有研究界定企业社会创新的三种视角(表1)。
可以发现,在理论层面,虽然学者们界定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并不统一,这也与他们各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有关,但这些概念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企业社会创新的目标包括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两个维度,前者为主,即为社会创造社会价值,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后者为辅,即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促进自身创新与成长;二是在实施之前需要具备一些特定条件,例如,拥有积极的创新理念,培育创新意识与精神,能够提供新颖的产品和服务等;三是实施过程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因素,也需要兼顾外部环境的影响,促进企业和社会共同进化、共创价值。
但在现实层面,企业社会创新近年来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现象。一方面,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社会创新奖”的申报数据显示,社会创新集中在扶贫、保护环境等6个领域[21],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领域存在较大重叠。考虑到企业社会创新理念兴起时间较短,相关实践活动也在开展过程中,导致存在部分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是由原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新理念指导下升级而来的可能性,这也是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式创新等概念难以辨析的原因[22]。因此,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在企业所有活动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其产生的经济利益对企业总体营收影响相对较小,但创造的社会价值对企业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影响。相对来说,该类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意义要大于创造经济利益的意义。如IBM基于自身技术和专业知识推出的旨在推动全球教育进步的“重塑教育”项目,仅从项目本身来看,通过该项目创造经济利益的意义要低于创造社会价值的意义;但从企业整体层面来看,该项目又产生了能促进IBM业务增长的创新成果,与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吻合。
另一方面,社会创新理念不断深化,在社会目标指导下展开经营,但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企业开始出现,它的核心业务紧紧围绕着社会问题,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创新[23]。在某种程度上看,社会企业的主营业务也是一种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或行为,即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在社会企业的所有活动中占比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社会创新活动创造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与企业整体活动的成效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对社会企业来讲,经济利益和社会目标同等重要。但考虑到企业是以商业化为主的组织类型,一般需要在确保自身生存且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所以相对来说,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残友公司通过规模化、持续化招聘和培训残障人士,使得他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并为公司和自己创造收入[24]。其社会目标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但经济利益是基础,如果无法持续获得营收,公司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也就很难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两种情况是在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所创造的经济利益、社会价值与企业整体的经济利益、社会价值四者动态变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企业整体的经济利益始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企业社会创新也遵循这一目标。只是在社会企业、商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组织中,企业社会创新活动所承载的作用存在差异。
(二)概念完善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述分析,企业社会创新的概念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它是企业基于创新精神,兼顾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通过创新性的方式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和人们幸福程度,进而平衡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行为。简而言之,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以创新精神提升社会幸福程度的企业行为[25]。相较于企业社会责任等传统理念,本文提出的概念推动了这一领域逐步转向以“创新”来审视企业、创新与社会三者关系的视角。深入分析这一概念又揭示了企业社会创新内涵的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商业和社会情境叠加驱动的创新行为。从商业情境来看,满足目标群体在“消费者角色”下对产品、服务的消费需求与体验是企业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便采用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式对消费者施加积极影响,包括发现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识别这些问题中蕴含的潜在商业机遇、进一步挖掘这些机遇中服务仍不充分的市场空间等。与此同时,从社会情境来看,企业也要提供针对性的系统措施,以满足目标群体在“公众角色”下的相应需求。此外,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本身就非常密切,在创新语境下,“企业”以创新的方式融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凸显企业在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上的积极作用。
第二,它不止涉及战术层面,更是嵌入在企业的战略层面。针对某个或某类企业社会创新活动、业务或行为,企业的关注点不应局限于经济利益,而是应优先考虑这些活动可能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这就需要统筹企业整体及相关战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与能力优势,通过可执行的举措提升活动效果。为此,企业社会创新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企业的发展范式、路径发生转变,也是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福利的方式转变,更是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传统理念向战略性投资视角转变。企业可以将社会、环境等议题纳入自身经营发展的商业化范畴,将社会整体的发展目标融入企业战略体系,持续部署创新性的资源来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设计新型商业模式等战术策略。
第三,它的目标是提升社会幸福程度,致力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前所述,企业社会创新也是一种新型的创新范式,它是社会创新这一议题在“企业”这个商业主体上的一种体现。根据社会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其最终将推动社会问题领域积极变革,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些积极作用在国家层面可以体现为社会福利水平的增长,在公众层面则可能是人们幸福程度的增强。而企业在这两个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实施主体之一,企业努力寻求更具有社会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方式,将为达成这一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三)典型特征分析
基于前述概念界定,企业社会创新将具备四个典型特征。
第一,目标的社会性。其主要目标一定包括产生显著的社会效果,这也是与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区分的关键特征。企业社会创新是潜在的系统性变革,它基于创新性的理念,在传统社会力量之外,通过新的解决方式,创造社会价值,促进了社会效率的提升。但以商业化为导向或驱动的创新活动通常致力于实现盈利水平最大化[26]。而企业社会创新则以社会福利、社会价值等为首要目标,强调立足创新精神,解决受到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新的产品或服务存在显著外部性的领域,企业社会创新活动的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将高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其影响也不只局限于企业内部或有限的利益相关者范畴,而是扩散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第二,过程的协同性。社会创新由受益人协同作用产生,受益人可以通过深度参与的方式开发、配置和使用各类资源,进而满足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27]。受益人与提供者交互协同的中心结构是社会创新的典型模式,而企业社会创新作为其中一种具体形式,自然也具备在社会范围内的协同性特征。相比于以往由提供者驱动的创新范式,企业社会创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协作模式,其价值创造活动涉及更多利益相关者,他们在全流程中都发挥了先导作用,通过率先践行企业社会创新理念,激发更多公众的热情,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宣传、推广这些活动,使其从微观层面的“企业”场域拓展至宏观层面的“社会”场域,最终通过社会范围内更多主体和参与者的力量,推动产生更大的作用,进而产生涟漪效应和持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