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传承

作者: 陈晓钢 陈丹旎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党发展壮大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法宝。传承这一精神,一是要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运用好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立场和作风。二是要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精神,在实践中无惧斗争、在斗争中协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化为危机,进而增强本领和完善自我。三是要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进下,以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互联网络的积极传播,社会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入,资源体系的建设完善,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传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9-0058-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9.004

作者简介:陈晓钢,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丹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27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发扬斗争精神,在党的建设领域,从2013年起,便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进入2019年,在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方面,又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风险;2020年以来,则继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既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又要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扬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反复强调,既凸显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面对国内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国际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时发扬斗争精神克服困难和战胜挑战的重要性;也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无所畏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风貌。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学界积极展开了对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学习教育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积极的研究成果。就生成逻辑而论,学者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斗争观的基础上,融合了列宁的斗争思想,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在伟大斗争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就科学内涵而言,认为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有着不同的时代意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时代,则有着迎难而上、化解矛盾的自我革命精神,知重负重、苦干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责任担当精神,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的真抓实干精神[3]等意涵;就时代价值来看,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各种复杂局面,进而助力中国梦的顺利实现[4];就学习教育而论,学者们提出要针对党员群体和非党员群体的不同特点,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持久地开展日常工作环境下的学习教育活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传承[5]。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系统论证传承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具体路径和方法,有着丰富理论研究内容和助力实际运用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传承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之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同样,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法宝,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的。因此,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传承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基于实践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色,其革命性在马克思对唯物辩证法的评价中有着直接的论述。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一方面,唯物辩证法的这种不盲从和迷信任何东西,敢于质疑和批判一切谬误,坚持真理的立场,凸显着鲜明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斗争为了谁和斗争依靠谁的问题,则又能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寻找到人民群众这一明确答案。

首先,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厚植于意识深处。理论对思想有着引领作用,在思想深处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就能够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会令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矛盾就是斗争,普遍存在的矛盾意味着斗争也是普遍存在的,斗争与我们如影随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也无法逃避。因此,在实践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斗争意识,不是在刻意挑动矛盾和对立,而是重视以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推进事物的向前发展。

其次,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斗争性的理论指导实践。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矛盾主次地位的转化以及矛盾的最终解决,皆因矛盾斗争性使然。因此,在实践中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就需要以矛盾的斗争性理论为指导,绝不回避困难,而是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迎难而上,开展必要的斗争,甚至是艰苦卓绝的长期努力,最终克服困难并扫除障碍,进而推进各项事业取得积极发展。

最后,把斗争精神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锁定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斗争精神的发挥,不是脱离人民群众的盲目行动,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而斗争的力量源泉与胜利之基也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自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激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这一立场,斗争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遭遇失败。

(二)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一方面是因其基本原理所具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深度结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则是红色精神共有的底色。

首先,传承实事求是理论。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精神,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赢得发展,反之就会遭遇挫折。“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7]实事求是的践行,不但在过去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而且在未来也必将为我们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明晰的工作思路。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就必然意味着要与非实事求是的行为作斗争,因此,传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就自然包括了蕴含于其中的斗争精神。

其次,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既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锐利武器,更是斗争精神在广阔时空领域里的充分展现,传承好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就能顺利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乃至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均一以贯之。在艰苦奋斗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但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消除了帝国主义对新生人民共和国的生存威胁;而且取得了“两弹一星”、核潜艇、航空母舰、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系统、神舟系列宇宙飞船、高速铁路建设、深海潜航器、“天眼”工程等重大科技突破,而在这一系列别国高度保密、花钱也买不来的关键技术上的突破,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代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

二、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精神的精华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精神,是党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旨归,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出的不畏强敌、无惧困难、敢于斗争、勇于创新、战胜自我、不断前进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从“八七”会议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到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以斗争求联合的方法,从《论持久战》到《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本本主义》,从《论十大关系》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计划与市场的论争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澄清,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到“怎样建设党”的“三个代表”思想,从“发展为了谁”到“发展依靠谁”的科学发展观,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精神的实践径路。

与此相呼应,中国共产党也从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不足六十名党员,发展到党的二十大召开时的九千六百余万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第一大党。这不但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凭借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结出了累累硕果,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也明示我们,应当将党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很好地传承下去。

(一)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学习化危为机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有的甚至会是事关成败的重大危机,对此,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给民族复兴事业带来严重损失。重温“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路,回顾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蒋介石集团在“四一二”政变中,“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的白色恐怖时,危急存亡之际,不但毫不畏惧,临危不乱,而且发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最强音,以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等壮举,吹响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号角,建立了以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为中心的大片红色革命根据地,壮大了革命力量,有助于增强我们应对危机的信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从以斗争维护统一战线中学习协作方法

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凝聚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及长期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而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以极大的宽容精神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启了抗日战争新篇章。然而,蒋介石集团却始终不忘“攘外必先安内”的邪念,屡屡制造摩擦,并在“皖南事变”中达到高潮。面对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背信弃义、同室操戈的蒋介石集团,中国共产党认为,以斗争求联合则统一战线存,以妥协求联合则统一战线亡,并以抗战大业为重,在强忍巨大悲痛的同时,一方面充分揭露蒋介石集团的卑劣行径,另一方面又对其不断制造的摩擦行动予以迎头痛击,有力地维护了统一战线,不但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还快速壮大了自身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以斗争求联合的举措,在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处理国际国内众多复杂问题时,依然有着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三)从以斗争赢得胜利中继承无畏精神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进行的奋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进程中也必然会付出巨大的牺牲。面对前路的艰险和重重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不但考验着我们的意志,而且关系着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时的中央红军尚有8万余人,突破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后便锐减至3万余人,而经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战胜千难万险到达陕北时,仅剩下7千余人。尽管牺牲巨大,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却起到了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积极作用,为革命的最终胜利点燃了星星之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