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特征及其启示

作者: 李昊婧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要来源于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概念起源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时期“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发展于全民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性锻造,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性熔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认同性和世界性。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特征;启示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9-0068-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9.005

作者简介:李昊婧,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体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国家统一之基,也是民族团结之本,更是精神力量之魂,凝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强调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擘画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这就需要从学理上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属性,以便在实践上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提供意识支撑。

一、问题提出与学界研究进展

纵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始终关乎国家的安全稳定发展大局。从“大一统”思想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再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全民一体”属性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正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国族一体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的主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外发展的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推动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新发展,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这是对我国民族理论与实践成果的继承、丰富与升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党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纲”。因此,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及特征等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是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梳理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研究。这一研究,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形成了“心理活动说”“身份认同说”“民族观说”等多种界定。青觉、徐欣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3]。严庆、平维彬将其界定为“多民族国家建设所要依托的国民认同”[4]。陆卫明、张敏娜认为其是“一种理性的民族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民族观”[5]。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由来研究。闫丽娟、李志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中国传统“天下观”、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6];赵红伟却认为来源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孙中山、毛泽东、习近平的中华民族思想[7]。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视野研究。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于秦汉“大一统”,形成于近代各民族共御外辱,巩固发展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分期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内涵、特点及发展规律的研究相对薄弱。

从现有资料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分布在概念内涵、理论依据、历史渊源等问题上,基本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体系框架。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多重维度的探索性研究。但不足之处在于,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尤其对其概念落脚点“共同体”一词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伦理价值阐释不清,挖掘不够。此外,学界在其理论来源上也存在一定分歧,并没有达成共识。而且,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对“共同体”理论的价值定位,“共同体”作为人的类本质实现的基本载体,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所以不管是对其概念内涵,抑或思想由来的研究都应以“共同体”为基本单位展开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孤立静止的,而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不断动态演变的复杂意识体系,只有通过追溯其概念发展的演变历程与理论依据,归纳总结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内容、特征及发展规律等,才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与核心要义。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及其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从天而降的飞来峰,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沉淀的历史过程,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理念的自觉继承,在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的价值承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应用,以及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理论基础。

1.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的价值承继

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是推动中华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原初动力,促进了各民族在价值体系、情感态度、行为准则和利益目标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统一,将中华各民族紧紧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便历经磨难愈加团结紧密、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够形成、巩固并不断发展壮大,正是源自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其“兼容并包、天下大同、整体统一精神”的价值承继。《礼记·礼运》言曰:“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8]《论语·颜渊》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9]《荀子》中也多次提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思想理念。中国儒家对“天下一家”社会理想的倡导与推崇,促进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团结合作中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情感上相互亲近、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多元一体格局,同时,也涵育了中华民族追求“天下一统”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华夷一家”民族关系的价值理念,“修齐治平”理想人格的高尚精神追求,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仁爱、平等、和平、团结等价值底色。

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应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开始探索“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消除民族间的压迫和歧视、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确立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工作的基本路线。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将“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禁止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10]12作为民族政策正式写入其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家国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行了大家庭模式的情感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使用“兄弟民族”的称呼,毛泽东同志更是用“兄弟般的团结”描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关系。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正式确立了“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10]521。随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的民族工作与时俱进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以及“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等创新理论成果,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不断深化发展。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因应国内外发展形势,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向,在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和家底为基本依据,明确指出“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各民族间的关系定义为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经验的“九个坚持”,深刻阐明了伟大祖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巩固和发展的历史事实,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是宝贵的历史财富。2021年,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系统概括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坚持”,同时,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强调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四对关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展望,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道德、意志等在时空交汇凝聚形成的产物,具有指引方向、调解矛盾、激励凝聚等价值功能,对于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

从群体认同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反映了各民族的内在心声和共同夙愿,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精神谱系,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和丰厚养料,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体系、身份归属、历史记忆和利益目标等认同意识,其中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等。自秦汉以来,“大一统”便成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流互补、团结合作和交融共生中,始终将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社会安定团结作为基本准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后,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赋予了各民族维护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任务,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与引导各民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将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置于首位,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途命运之中,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时代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的千秋伟业贡献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纽带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在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虽然由于地理环境差异等因素造成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差距,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引导约束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上逐渐趋于一致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临着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错误思潮带来的现实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各民族的共享价值、共同历史、共有身份和共通情感等共同性。是联结各民族历史与未来、精神与现实的内在纽带,关系到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各民族凝聚价值共识、唤醒历史自觉、强化情感纽带、深化身份归属,整合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精神理念与价值规范等,以此调和各民族间因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差异等造成的分歧和矛盾,使中华各民族紧紧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包容力。新时代,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前提下深化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在中国近代社会百年历史演进中不断拓展、丰富与升华。伴随着近代国人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中华民族”的概念在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应运而生,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华夷一体”的民族叙事,在党带领各族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理论探索与实践锻造中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概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