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
作者: 周明鹏 金昕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和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明观为重要理论支撑,赓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葆有鲜明的时代创新力、理论深邃性和历史厚重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向度,彰显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自觉、自为、自立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共同富裕领域的具体展开和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全面的战略考量,成为新时代沉着应对风险挑战与补齐发展短板,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理论方略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0后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样态、形成及培育研究”(21BKS055)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029-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03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思想精深、内涵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1]。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立足于党的百余年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和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明观为重要理论支撑,赓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葆有鲜明的时代创新力、理论深邃性和历史厚重感,“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2]。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步推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战略全局,提出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501这一全新论断,形成了丰富的有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论述,以促进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优质的、高水平的、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共同富裕领域的具体展开和集中体现。因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导向,深入探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方位部署和系统谋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理论精深、体系完备,兼具深刻厚重的历史感和观照现实的时代感,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遵循、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存丰富的有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刻论述,并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全面的战略考量指引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新气象和具有新作为。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开创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但是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有不可忽视的全新情况与现实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恢弘视野、政治勇气和使命担当,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广阔视域,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显著地位,针对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工作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向性、决定性、全局性意义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极具战略性、科学性、前瞻性地阐释了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原则遵循、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使命、创新范式等一系列重大命题,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1]。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系统化、学理化、丰富拓展的思想文化体系,“在立足文化实践中扩展思想视域”[4],无论是文化理论观点,还是在文化工作实践战略等其他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政治智慧。其一,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在2016年7月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融入“四个自信”重大理论命题之中,并特别加以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性成果,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5],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支撑和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深厚力量和文化根基。其二,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维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作为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有机整体,“两个结合”的正式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文化样态,同时也“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7]。其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的沃壤,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连续性、文明发展性以及多元融合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现代文明的中国发展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生成于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民族性。其四,从世界文明发展客观现实出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以及现代化之问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着力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差异性现实与多样性魅力,鲜明主张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共生并存、交流互鉴、对话包容,倡导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并且以共同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共识,携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除此之外,全球文明倡议还提出以实现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祛除意识形态的对抗,揭露“普世价值”的虚伪本质和深层弊病,超越偏狭的国家利益观。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义阐释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核心目的的时代彰显,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使命、协调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有利于促进社会全方位进步和现实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之下,凝聚奋进伟力,稳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利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科技水平得到新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501。作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产与公平供给,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交往、精神消费、精神享受等精神实践活动,以促进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精神生活均衡化发展为内在要求,最终达到个体维度精神文化享受得以满足和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社会维度精神文明集体跃迁和精神风貌澄明向善、国家维度文化自信自强和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目标样态。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标注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向度。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丰富的、更高质量的物质性需要,更加关注物质性需要满足过程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问题,聚焦民主、法治、权利、正义、生态环境等社会性需要,追求积极向上的心理生活、意义丰盈的文化生活、崇高深邃的信仰生活等精神性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变化性特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宽广的社会空间领域观照人民群众需要层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跃迁,从精神向度有力回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化解。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自觉、自为、自立的主体地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凸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活力,充分确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全面发展水平,助力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具体能力现代化。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汇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逐步展开和渐次升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实践过程,不仅有利于促进现实个体的精神生活由自觉转向自为,也助推国民素养的整体擢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局面的开创,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精神气息。由是观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弘扬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凝聚价值共识和强大精神力量,激发以实干创造成绩的内生动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科学掌握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和传播逻辑,并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思想定力应对各种异化挑战,以主流意识形态强化思想引领。有利于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统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建设,防止因依附于物质利益,过度追逐“物化”生活而忽视精神世界建设,也避免脱离物质基础过度引导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满足的“空中楼阁”。有利于在精神生产活动、精神资源分配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固本培元,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
近些年来,以“重新评价”为名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且善于借势竞相发声,试图以其隐匿的意识形态图谋消解与耗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蛊惑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致使产生精神失落、价值观异化、道德滑坡等社会危机,极大地离散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成一定威胁。我们深刻地注意到,泛娱乐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竭力放大、鼓噪、渲染享乐意识,企图以“消费至上”理念、泛滥的物欲享受、肤浅的感官欢娱、庸俗的文化审美等错误倾向降格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分化和污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种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介技术拓展传播边界、扩充生存空间和突破时空限制。在大数据析解、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的加持之下,错误思潮或思想观念实现自动识别、个性化供给、精准推送、隐性传播,严重影响社会舆论环境,妨碍现实个体的精神成长和文明体认。总体而言,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有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必然选择。
第一,有利于厚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丰富实践中所孕育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九个坚持”,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五个方面”,在2023年6月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十四个强调”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论述。不容置辩地说,这是新形势下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历史地位、使命任务、实践面向等诸多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领。第二,有利于祛除错误思潮对于现实个体心理和思想层面的分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强化阐释力、宣传力、感染力,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体系和理论叙事模式不断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凸显其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厘清错误思潮的内在本质和演变规律,主动澄清其思想上的模糊观念和认识上的分歧,在追求多样化高品质精神需求的实践中主动觉察、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传播与渗透,以无比清醒的头脑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错误言论或偏差行为。第三,有利于广泛聚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精神力量。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道德根基、价值观念内核和精神力量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之中,引领道德建设方向,有利于夯实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之基和培塑个体层面高尚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品位,满足其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文化享受权利,化解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隐秘渗透带来的思想贫困、道德偏移以及精神荒芜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