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挑战及路径
作者: 白描 于婷 刘月清摘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主要在农村,尤其是农村已脱贫地区。这些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加上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实现共同富裕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脱贫成效不稳定,产业发展前景受困,人力资本提升缓慢以及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基层工作思路转换不顺等。由此,推进我国脱贫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明确一个前提和一个关键点,把握好一个根本和一把利器。以筑牢返贫防火墙作为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牢牢把握住人力资本提升这个关键,以破解产业发展困局作为根本出路,同时善用脱贫攻坚阶段所打下的组织管理基础。
关键词:脱贫地区;共同富裕;人力资本;低收入群体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数字山东研究专项“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和路径研究” (21CSDJ56)。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042-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04
如果将共同富裕与贫困看作两条线,那么相较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多数脱贫地区尚处在离贫困最近同时距离共同富裕目标最远的位置上。虽然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这些地区已摆脱绝对贫困,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比较低,且属于低收入人口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若没有过渡期政策扶持,依然面临返贫风险,可谓我国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难啃的“硬骨头”。
人类社会发展不仅要关注过程中的机会平等,也应注重结果公平[1]。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5],贫富差距不仅对经济发展损害极大,且易引发社会、政治矛盾。如果发展不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没有惠及低收入群体,那么终将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由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6-7],更关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我国已从脱贫攻坚迈向促进共同富裕阶段[8],这一转变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0]。从理论上讲,脱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11],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则是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12-13]。虽然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脱贫地区的发展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14],但这些地区普遍在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及发展机制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15-16],表现为发展基础总体薄弱[17],产业和就业状况尚不稳定[18],部分脱贫人口仍面临较高返贫风险。目前,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和脱贫人口的增收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19]。换言之,在促进共同富裕阶段,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依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20],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依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1-22]。
由此,本文聚焦脱贫地区,在分析这些地区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摆脱绝对贫困后此类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探讨如何构建脱贫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现阶段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鲜有聚焦脱贫地区,故而本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上具有创新性;二是本文关于脱贫地区的研究涵盖经济、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多维层面,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一、脱贫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探讨脱贫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首先要摸清这些地区现有的发展基础(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基础以及公共服务基础等)。即唯有知底数,方能择准路径。
(一)经济基础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1.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2.3个百分点。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间节点,当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588元,比上年增长了8.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6%。不过,同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却达到26 703元,收入比达到2.6①。虽然现阶段脱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但已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在饮食方面,脱贫地区的农民不仅不愁吃,而且能适当吃得好。据统计,在原国家贫困县和原非国家贫困县,分别有98.94%和99.03%的建档立卡户(现已脱贫,下同)能随时吃到肉蛋奶或豆制品,从而摄取身体所需的蛋白质。在穿衣方面,建档立卡户常年都有应季换洗衣物,亦不缺少御寒被褥②。
(二)设施基础
目前,脱贫地区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基本上有保障,但相关设施基础普遍较为薄弱。
首先,教育层面。在原国家贫困县中,46.2%的行政村有幼儿园。义务教育方面,有小学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占98.5%和47.7%;所有贫困县均设有初中,其中有初中的乡镇占比达70.3%。非义务教育方面,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技工院校(包括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的县分别占82.4%和18.7%,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县占比为84.5%。
其次,医疗层面。目前,原国家贫困县都有健全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普遍实现了县域内建档立卡户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县域内“一站式”结算。其中,至少有一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院)和至少有一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县所占比重分别为99.8%和98.0%,剩余其他县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县级医院中,至少一所县级医院每个专业科室都有职业医师的县约占99.8%。在乡村级层面,所在乡镇有卫生院的行政村占比为99.8%,其余0.2%的行政村符合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因此可不设置卫生院。有卫生室或联合设置卫生室的行政村占比为96.3%,其中服务能力达标的比例约为95.3%。
最后,居住层面。现阶段,脱贫地区已全面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在原国家贫困县中,现有住房鉴(评)定安全或有其他安全住房的建档立卡户占比为43.74%,42.25%的建档立卡户在危房改造政策帮扶下实现了住房安全,还有14.01%的建档立卡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达到住房安全条件。在原非国家贫困县中,现有住房鉴(评)定安全或有其他安全住房的建档立卡户占比为58.26%,通过危房改造政策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现住房安全的建档立卡户分别占34.70%和7.04%。供水方面,在原国家贫困县中,用水方便程度明显改善,供水入户、未供水入户但取水方便的建档立卡户分别占93.67%和6.33%;同时,生活饮用水量有保障,99.86%的建档立卡户实现了不缺水,0.14%的建档立卡户虽有少量天数缺水但供水基本上有保障。在原非国家贫困县中,供水入户和未供水入户但取水方便的建档立卡户分别占84.25%和15.75%;在供水量方面,99.95%的建档立卡户不缺水,0.05%的建档立卡户虽有少量天数缺水但供水基本上有保障。通信、广播和互联网方面,实现通信信号和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以及接通宽带互联网的行政村分别占99.9%、99.9%和99.6%。此外,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行政村占比约为99.0%。
(三)公共服务基础
目前,脱贫地区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其中,原国家贫困县建档立卡户中,98.83%的学龄少年儿童在校接受教育,0.26%属于送教上门,0.91%的学龄少年儿童因健康原因不在校。在原非国家贫困县,建档立卡户中在校就学、送教上门以及因健康原因不在校的学龄少年儿童分别占99.06%、0.57%和0.37%。
医疗保障方面,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了基本医疗有保障。其中,原国家贫困县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户分别占99.85%和0.14%。在原非国家贫困县中,99.74%的建档立卡户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0.24%的建档立卡户参加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在原国家贫困县中,98.1%的县设有公共图书馆,99.4%的乡镇设有综合文化站;在村级层面,98.9%的行政村建有图书室或文化站。
二、脱贫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挑战
实现共同富裕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23],各地基础条件不同。就脱贫地区而言,其迈向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加上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从而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一)弱势和边缘群体脱贫成效不稳定
共同富裕与贫困并非完全割裂,只有摆脱贫困才有可能谈共同富裕。而贫困无疑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越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越易陷入贫困陷阱。我国在脱贫攻坚阶段着重强调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在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以及发展教育脱贫的基础上,最后通过社会保障再兜底一批,从而实现全面脱贫。相较于其他四类帮扶措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针对的是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这部分群体,通过制定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方案,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同时借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临时救助等制度,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宗旨即是保障特定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这与达到共同富裕标准尚有不小距离。社会保障通过再分配手段以寻求公平,它既不会创造生产力,也不会带来额外收益。而符合低保、社会救助标准的这类群体原本就已失去或部分失去劳动能力,教育、产业和就业等具有造血功能的帮扶措施面对这些弱势群体无从发力,想要通过培育能力自主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在这类群体身上并不适用。如何让这些依靠社会保障摆脱贫困的弱势群体不被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便成为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一道难解的必答题。
此外,随着脱贫地区产业受近年疫情的冲击,部分因这些产业项目获得工作机会而脱贫的农民由于产业减产、停产或破产而失业;有些通过就业转移摆脱贫困的农民工也因企业要过紧日子而被裁退,收入再次失去保障。这些边缘群体脱贫成果不稳定,使得区域内大规模返贫风险激增,从而无益于推进共同富裕。
(二)产业发展前景受困
从经济基础看,脱贫地区虽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可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脱贫攻坚阶段,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安排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挖掘经济增长点,扶持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以求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然而,很多脱贫地区原来之所以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产业支撑。脱贫攻坚战虽全方位利用人财物千方百计在这些地区扶持起了产业,但这些产业普遍面临先天基础弱且后天起步晚的困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它们如何存续并保持发展势头是个难题。虽然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即攻坚时期各项政策仍在保驾护航,但这种政策红利到底还能发挥多久的作用尚未可知。从脱贫攻坚后期评估结果来看,脱贫地区扶持产业发展虽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以及促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有的脱贫地区在扶持产业时欠缺长远考虑,没有思考后续发展问题,导致想进一步升级产业或进行产业融合时却处处受限。第二,有的脱贫地区为追求短期增长,盲目跟风,什么产业挣钱就选什么产业,根本不考虑自身条件与竞争过剩等问题。第三,有的脱贫地区不考虑多样性,扶持产业形式过于单一,一旦该类产业市场出现波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将面临风险。上述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一旦遭遇市场冲击,很有可能出现发展停滞甚至无法持续的现象,从而增加返贫风险,难以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原本就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资本市场收紧,商品市场成本与风险双增,脱贫地区才刚扶持起来的各项产业在暴风骤雨中难以幸免。一些脱贫地区原本巧妙地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与休闲农业,不仅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而且为贫困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然而,疫情给这些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乡村旅游业与休闲农业遭受重创[24]。这给原本依靠乡村旅游业与休闲农业脱贫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返贫风险,严重阻碍了共同富裕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