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维论析
作者: 吕进 唐宇摘 要:高质量发展突出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维。现代化发展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也必须要避免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的陷阱与我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正确方向,彰显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辩证关系的切实把握和务实谋划;以系统观念顶层设计、合理安排整体战略部署,以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展现了党治国理政战略谋划的系统科学性;用使命承担的价值主动、问题导向的任务主动和贯彻落实的实践主动,凸显了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主动性。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思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哲学研究”(23BZX011);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CYS23020)。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100-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08
现代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标志和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并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和发展内容。“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3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从新时代的现实实践出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做出的符合中国发展现状、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的科学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提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战略安排,如何实现这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为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说,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具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方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但现代化发展并非单一选项的选择题,而是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实践多样性而有着不同的现代化展开路径。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进步的视角来讨论现代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价值意蕴与进步追求的历史过程[3]。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现代化是由工业化生产替代之前的社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发展变革,从其渊源来说体现了人和人类社会通过科技进步而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对现代化的诉求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矢志复兴的探索历程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辩证发展规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建设,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迈入现代化打好根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战略决策,真正意义上迈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发展战略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迈进一大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综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及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条件,党的十九大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蓝图,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之一[1]23,充分凸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可靠保证,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激发中华民族融入世界的历史主动性、创造人类新文明的坚定的历史自信心[4]。
(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用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实现
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两百多年来的历史表明,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有着后发优势,但依然面临着内外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方面,需要避免陷入西方式现代化发展的种种陷阱。现代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从欧洲发展起来的。吉登斯指出,现代性的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中,贫穷与富裕的两极分化、工业和科技对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人权问题和大规模战争威胁等都是非常紧迫的[5]。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有着严重的缺陷,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资本积累的财富掠夺、殖民侵略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世界性发展不平衡与经历的多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充分说明资本主义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在当代不能老路再走,而按照发达资本主义模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普遍欠发达、欠稳定、欠安全的历史和现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6]。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破解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实践中的矛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但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性难题。从起点来说,我国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基础上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从一个古老的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一个万分艰难的过程[7];从目标与任务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基于自身具体国情统筹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统一、均衡发展[8]。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必须追求全面发展、全面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实现这种全面发展的目标[9],这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重构和创新了现代化的叙事逻辑[10];从价值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面临着作为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程度不高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难题,这就意味着要以从容的姿态跨越“卡夫丁峡谷”[11],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只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规定上证实了从有待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跨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是高度现实可行的。世界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均启示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必然性[6]。
二、高质量发展把握战略发展机遇的正确方向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3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做出的符合中国发展现状、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的科学决策,是党充分把握和运用战略思维不断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生动证明。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科学部署的关键举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战略宗旨,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充分彰显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辩证关系的切实把握和务实谋划。
(一)以马克思主义有关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论断作为战略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16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是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并且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切实享受到现代化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应然状态。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力的发展将冲破资本束缚的时候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12],这一论点深刻地揭示了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人的自由实际上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生产资料发展并不充分,当时的社会理想也多局限于均贫富。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但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异化劳动导致人的主体性丧失和资本“活化”,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满足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个人发展诉求,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相背离。生产资料私有占有和资本增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逻辑,其结果必然是从根本上“限制了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创造力”[13]。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悖论性贫困”,就是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日益增长,而另一方面社会贫困的程度日益加深。马克思主义审视历史文明长河,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方向,将人类对于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就是以生产力标准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强调要以历史主体的切实需求为价值取向,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衡量尺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指向了一种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可能性生成[14]。
共同富裕只能是世界历史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结果。资本主义时期或许能够保证物质资料相对丰裕,但无法满足精神生活的富足,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历史发展使得劳动者没有闲暇丰富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成员将以充裕的物质资料和可支配的闲暇时间为标识,获取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展条件,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物化属性和剥削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继承、发展与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效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论断,在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展现出的特征,回应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期盼。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展现出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以中国话语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论断的重新阐释。
(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战略宗旨
马克思科学设想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15]的基本特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宗旨。“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6]正是基于人民立场这一战略宗旨,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真心支持。在党带领全国人民百年来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立场放在首位,明确我们党的阶段目标,制定系统合理的方针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142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作为人民群众富裕的首要特征,202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 698元,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生产发展已经能基本满足人民对物质文明的需要,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逐渐朝着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从而引发产品、质量和服务向着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踏步,消费产品的需求风向由“量”转为“质”,高质量发展应运而生,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检验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效度的标尺。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则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篇章的发展走向,与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